杨宁宁焦点解决网络初17中19坚持分享614天(2021.4.15)本周约练我1次,总计170次,读书打卡第265天
刘老师初级第三次课程复听笔记:
答疑解惑:
1、制定规则,家长和孩子要共同执行(读书、不玩手机。)规则不是对孩子单方面的约束。
2、奇迹问句应该在当事人有能量的时候使用才合适。
3、感觉学习成长遇到了瓶颈,那就持续的读书,走下去就会有突破。
4、一般化是重新建构“虽然,但是“起码,至少”。奇迹问句、假设问句只是问句不是重新建构。
5、双专家模式,指当事人是自己问题的专家,我们和他是合作关系,我们陪着他去梳理,这样他对自己会更了解,能发现自己的资源优势,以及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6、好奇三问:一、你希望有什么改变?二、是什么让你想有这个改变?(提升动力)三、有了这些改变后,你会有什么不一样?(具体指哪些方面?)
7、贴标签(妈宝男),你越说他是什么?他就会成为你说的样子。
8、怎样能够放手相信孩子?多关注他做到的部分、好的部分。
9、来心理咨询的并不是有病,他属于正常范畴里的不健康状态,比如成绩提升,亲子关系疏导。
10、咨询快到时间了,就要提前收,如果到结束时再收,当事人会感觉不舒服。
11、真正的做到聚焦正向,眼神里都是爱。如果没想好怎样和孩子沟通,那就少说或不说,不然一出口就会伤人。
12、那些在孩子十岁前,家长对孩子的粗暴,在孩子十岁以后都会加倍还给家长。出来混的,早晚是要还的。
13、孩子和父母的经典对话。
“我快累死了” “你累个啥?”
“我腰疼。” “小孩子,你也有腰?”
“同学谈恋爱了。” “你可不能这样。”
课程收获:
知难易行,信念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
1、关注正向积极面。问题是成长的契机。
2、提供更多看人看事的视角,改变思维模式。遇到事情,眼睛就是直的,只能看见极少的可能性,容易悲观绝望,稳不住,情绪容易出来。
多和当事人探讨想要的是啥,想要的实现了会是啥样?
3、生活中大多看失败,看缺陷,焦点解决大多看优势,看资源。关注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4、多关注现在与未来。
动力提升必须要关注情绪、关系、成就感、希望感四个方面。
如果一个人生活在挑错思维里,总是拿他和别人比较,那么他的情绪就会不爽,动力就会不强。
如果有一个人和周围人的关系都不太好,那么他做事也会缺少动力。
如果一个人经常生活在批评中,那么他就说我不干了,没劲干啥都是错。这个时候可能需要更多的赞美,赞美里边更适合的是“间接赞美”“你是怎么做到的?有困难吗?啥困难?真不容易,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等当事人自己说这样的话,他说获得的成就感就会更加有力量。
如果一个人总感觉自己不可能做到,怕付出没有回报,那做事情的动力就会不足。坚持才会有希望,而不是有希望了才去坚持。
5、不建议太多的去谈原因,少用或不用为什么?
6、【云手】
当一个拳头打过来,我们习惯硬碰硬,认为拳头过来是像是针对自己的。其实真相是他遇到了困境,他一定有他的道理。
如果一个当事人什么都回答说不知道,或者有的孩子说,我妈烦死了。那是孩子把负向情绪推给了你。要想到他能来咨询室已经是很难得了,也要相信他一定有他的道理,有他的难处,有他的想法。他的拳头外面是硬的,那里边却是空的。他的拳头并不是针对我们的。他是有困难了。他有他的处事模式。他也不想这样。这样想了,我们才能够做到心平气和。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和当事人共同面对问题,而非互相抵抗。你可以握着他的拳头继续往里来,感受他的感受,对他说:“虽然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我相信你一定很不容易,你能来讲讲吗?”如果是自己同性别的孩子,他不愿意说,那就可以抱抱他,不愿意说就算了。
“他这么做让你挺难受的吧,他咋能这样呢?”让当事人从情绪失控到化解再到解决问题。
“如果有可能,你希望这件事有什么改变呢?”如果当事人说不想改变,那我们就用好奇的态度问“不想改变,那我就不明白了,事情都已经这样了,是什么让你还不想改变呢?”(此处一定要软化语言,一句话不能一下子说完,一下子说完,就像是石头一样,太伤人了。同时要坚信他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他这样一定有他的原因。)
用一些表示可能性的词语:“可能、似乎、不一定、也许……”用棉花包住他的拳头。
改变使当他的内心逐渐的强大,能够调动起自身周围更多的资源时,改变就会发生。这个时候我们再把他的拳头慢慢的缓缓的往他的身边推。
7、去病理化,增强复原力。去病理化就是不贴标签,把每个当事人都当作是活生生的人。我们关注的是这个人,而不是他身上所存在的问题。
复原力就是在挫折的困境面前仍然有继续前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