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开始品读《论语》第十一篇“ 先进篇 ”,本篇主要阐述了孔子对学生们的教诲之词和相关事件。
在上文品读了“孔子坐车的修养 ”,谈到了孔子坐车时的修养。
孔子在坐车时,上车后一定会先端端正正地站直,在孔子的时代,马车还没有座位的,所以需要站着;
然后孔子拉着车上的绳索,就如现在的安全带一样,当时就没有座位,所以需要用手拉着;
在坐上车时,孔子不会回头看,因为马车还没有车顶,回头看可能就会撞到树枝;
坐着车的时候,不会急切说话、更不会大声说话,以免妨碍到司机或者惊吓到马;
孔子在坐车时,更不会指指点点,孔子自己就会驾车高手,但他坐别人的车时,一句指点的话都不会说。
以上孔子坐车的修养,特别适合现在的人学习。很多人坐车时总会有乱七八糟的动作,不仅显得没有修养,更妨碍司机开车。
更有的人,自己不会开车,却总是指指点点,这会让开车的人特别反感,反而更容易分心。既然坐上别人的车了,就要信任他人,更要尊重对方。
在后章读到了“乡党篇”的最后一章,在这“乡党篇”的最后,孔子和子路在山间闲散的走着路,一起感想着人生中的种种境遇。
当看到山上的野鸡能够自由飞翔,想飞就飞,想停就停。孔子便借着山鸡来感叹人生的境遇和波折,发出了“得其时”这样的感叹。
其实也算是孔子在见景抒情,借物言志。子路见状,感受到了其中含义,便拱手而拜。
接下来开始品读《论语》的第十一篇“先进篇”。
“先进篇”共有二十六章,记录了孔子与学生共同相处的情况。
除了第一与第二十一章,其他各章的内容都与孔子的学生直接相关,其中既有孔子对他们的教诲之辞,也记述了一些具体的事件。
孔子在第一章就明确指出,真正有用于国家的人才,往往不是依靠祖荫登上仕途的那些人,而是通过学习,依靠真才实学获取官位的人。
因而孔子的学生多为平民子弟,这突破了官府、贵族垄断教育垄断文化的状况。
同时,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也主要体现在道德品质的培养上。
当时特定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方式,使孔子与学生朝夕相处,师生之间平等融洽,教学活动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孔子的思想与人格对学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篇多有师生共处的场景,可使我们更深入地对孔子当时教学环境的了解。在多个章节中,对人物的神态描写生动,个性鲜明。
接下来先开始品读第一章,孔子对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先进:指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
野人:指没有爵禄的平民。
后进:先做官后学习礼乐的人,“现进”“后进”指先后的意思,这里主指学习先后。
君子:这里指卿大夫的子弟们。
孔子说:“先学习了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做了官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我选用人才,那么我会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这章很好理解。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意思是说,先学习了再去做官的,一般都是平民百姓,因为平民百姓只有学习好了,才有机会去当官。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意思是说,先做了官,然后再去学习的,一般都是贵族家的人,因为只有从小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直接就可以继承家业,然后后面才慢慢去学习的。
孔子认为,那些没有接受礼乐知识的系统教育,还不知道怎样做官,就做了官;这样的人是不可选用的。
而那些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他们在当官以前会先全面系统地学习礼乐知识,这样的人才是合适做官的人才。
所以孔子说,如果要让他来选择哪种人做官,他会选择那种从底层慢慢做起来的人,先学会了礼乐的人。
孔子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呢?
可能孔子认为,从底层慢慢打拼,慢慢学习起来的这些人呢,他更懂得学习的价值,他会认为这些东西是有价值的;而且这样的人,更有实践的经验,更接地气,他更了解民间的疾苦,然后他更具备常识。
在前面文中,孔子就说过自己,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就是说,孔子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出身很贫寒的人。
虽然是一个没落贵族,但是小时候家里边已经没落的不像样了,所以孔子就是什么事都干过,从底层一步一步摸索起来的,所以各种各样的事儿都道一点,也就更懂得学习的价值和了解百姓的疾苦。
所以,年轻人是需要多经历点什么,多吃点苦,在磨难和荆棘中磨炼自己,这样才能有更好修养素质,吃过苦,也更能体谅理解他人。
岁月团队第二季征文开始啦,写下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他(她)。
详情请点击☞第二季征文:那年,那月,那个他(她)
来简村,怎么少得了会员呢?大熊邀请你开会员啦,满满福利等你领,千万权重为你助力文章。
详情请点击☞简书合伙人大熊之影叫你领取福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