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看到有人留言问这个问题:“孩子总喜欢玩游戏,给孩子讲道理,他不听怎么办?”
也有不少家长纷纷表示认同:
孩子一上街,就要买玩具,而且的都是家里有的。
跟他一遍遍讲道理,不但不听,还在地上撒泼打滚;
跟孩子说了不要把水撒地上,地板滑会摔跤,他就是把你的话当耳边风;
要孩子穿外套,不然天冷会生病。
怎么说都不听......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一遍遍地告诉孩子道理,刚开始他可能还听一听,但后来,他要么不听,要么当作没听见。
是孩子耳朵出现问题了吗?
显然不是。
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被这个问题困扰:“孩子不听,甚至抵触我们讲道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该怎么说,孩子才肯听?
01
中层次父母,总喜欢讲道理
不停地“讲道理”,孩子可能听不懂
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叫“三山实验”。
要求孩子面对模型而坐,在山的另一边放了个玩具娃娃,让孩子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孩子根本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因为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所以,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当跟孩子讲道理时,他其实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
因为他没有经历过我们所说的事情,也没有感受过我们所说的感受。他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
比如,跟孩子说:“要珍惜粮食,多吃蔬菜,身体才会健康。”
但在孩子眼里,粮食是无穷无尽的,蔬菜是难以下咽的。他只想吃自己喜欢吃的东西;
再比如,跟孩子说:“早睡早起身体好,小孩子晚睡要长不高。”
但在孩子看来,晚睡才有趣味。他只想多玩一会儿。
这也让我想起之前看过一个有意思的视频。
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站在桌子边,对爸爸说,想从桌子上跳下去,试试疼不疼。
爸爸什么也没说,从冰箱拿了个鸡蛋放在桌子边,鸡蛋从桌子上滚下来,“啪”一下掉在地上摔碎了,蛋液流了一地。
爸爸问女孩:“鸡蛋怎样了?”女孩回答:“鸡蛋碎了!”
爸爸说,你跳下去也会像这个鸡蛋一样,会摔坏的。小女孩立马露出害怕的表情,告诉爸爸,我再也不想跳了。
这个爸爸无疑是充满智慧的,他并没有讲太多的道理,而是用一个简单的演示行为,阻止了女儿此刻的危险行为,
而且让她明白了,爸爸为什么不让自己从高处往下跳。
不停地“讲道理”,孩子会反感“道理”
心理学上有一个法则叫“麦拉宾法则”,也叫“7/38/55定律”。
它讲的是,我们在和一个人交流时,对方感知到的信息:
55%是通过看,比如我们的手势、表情、态度、肢体语言等;
38%是通过听,比如我们说话时的语调、语气、速度、声音大小等;
只有剩下的7%,才是纯粹说的具体内容。
也就是说,我们跟孩子讲道理时,他真正能听到的,只有7%。
而剩下的93%,他是在看你的肢体语言和听你的语气语调。
而如果我们的肢体语言和语调是愤怒的、吼叫的,孩子的大脑就会察觉到危机,此刻他脑海里会出现三种反应:攻击、逃跑、呆住。
(可以参考我们跟伴侣吵架,即便你讲的是道理是事实,但伴侣要么不听,要么反击。)
小一点的孩子,在听我们讲“道理”时,他可能是呆呆地看着你(呆住)。
而懂得反抗的孩子,他可能会顶嘴(反击),或者装作听不见(逃跑)。
孩子的大脑,接收到了我们93%的身体语言,却恰恰没有收到我们最想表达的那7%的内容。
于是,我们不得不一次次讲,一遍遍讲。
然而,研究表明:重复的频率与说服的效果是呈“倒u曲线”。
也就是说,过了恰当的次数,我们说得越多,越唠叨,说服对方的效果就越差。
不停地“讲道理”,孩子会忘记“道理”
教育家卢梭说:
“我听过了,我就忘了;
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
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
给孩子讲道理,只是一种被动的输入方式。
它不能让孩子真正地理解和掌握道理,也不能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道理。
孩子很容易忘记我们说过的话,或者根本不在乎我们说过的话。
只有让孩子亲身体验、实践、反思,才能让他们真正地学习和成长。
这样才能让道理深入到他们的心里,成为他们行为的指南。
比如,我们跟孩子说:“要爱护环境,不要乱扔垃圾。”
但如果我们只是说说而已,没有让孩子参与到环保活动中去,那么他可能很快就会忘记这个道理。
但如果我们带着孩子去公园捡垃圾,或者去河边看水污染的情况,那么他就会有更深刻的印象和感受。
他就会明白为什么要爱护环境,以及自己能做些什么。
所以说,教育并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
想让孩子懂道理,父母绝不能一味地口头说教,而是要少说多做。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让他们去体验、去感受,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真正让孩子“懂道理”。
02
高层次父母善用的两种方法
《新中式父母》里有这样一段话:
“这个世界上,有两类父母。
一类是‘吃老本型’父母,他们使用过去自己接受的一套教育方式来培养孩子,假如孩子表现不好,他们通常只会认为传统教育没有问题,是孩子有问题;
一类是‘学习型’父母,他们会去探索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假如孩子表现不好,他们会反思,然后寻找更好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高层次的父母,往往懂得从自身出发,找寻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引领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
1. 遵循准则
不管在亲子关系还是亲密关系中,我们想要维持好这段关系,都可以遵循一条准则:我希望你做出改变,是因为我希望你爱我,而不是因为你是错的。
比如孩子把水洒了一地,我们用道理教育他,其实就是告诉他:你这么做是错的。
谁都不爱被指责和受打击,包括孩子。
但如果我们说:“你把水洒地上,等下我会滑倒的。而且我要拖地,我会很累,胳膊好疼。”
孩子愿意改变,是因为他爱你,而不是因为他错了。
只有试图让孩子心中有父母,孩子心中才能装下父母;
只有感受到父母是在爱中管教自己,所有的管教行为都是因为爱,是为了自己未来的成长,管教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2. 以身作则
教育家井深大说:
“父母的言行就是子女最好的教材,一流的父母造就一流的孩子。”
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得先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孩子走什么样的路,就要用正确的方式引导他。
想要孩子专心吃饭,自己先学会享受美味食物;
想要孩子热爱运动,自己先尝试每天下楼锻炼;
想要孩子主动学习,自己先放下手机拿起书籍......
真正优秀的家庭教育,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如何做,而是父母先行动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榜样的力量。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养出最好的孩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冷冰冰的道理,说得再生动,也是无用功。
唯有行动起来,让孩子真正去经历,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
养育孩子,是一场漫长而又艰难的修行,但对自己而言更是一次成长。
而这,也是教育的快乐和意义。
改变孩子,从接纳开始
“道理我都懂,但是我不想听。”这是孩子在面对父母讲大道理时的内心独白。其实不光是孩子,大人也一样;当我们陷入困境、情绪崩溃时,渴望的并不是有人在一旁提建议,而是被人理解,少了这一步,再中肯的道理都没有用。
就像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沉迷游戏的行为时,也讲尽大道理,但并没有什么效果。其实我们只是看到表面上孩子的叛逆,却从没想过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烦恼,挫折等,都能在游戏中得到充分的满足,情绪也得到发泄,这才是他们沉迷游戏的真正原因。
所以我们要学习看到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并做出恰当回应,从内心真正接纳孩子所有的状态和行为,孩子才能做出真正的改变。
在彩虹之门疗愈空间,我们可以拥有“看到”的能力。首先在色彩心理疗愈师的引导下通过色彩识人技术看清真实的自己,看清自己真实的情绪状态,看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然后运用色彩疗愈技术清理、释放情绪,不再评判和排斥任何情绪,而是全然接纳。
在这种允许的状态下,我们能看见自己很多行为背后释放出来的需求信号,如此我们也能看到孩子行为背后释放出来的需求,全面地接纳自己和孩子,接纳孩子的本来面目。
与此同时孩子会感受到父母这种积极的能量,在耳濡目染中,向父母看齐,不断完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走进彩虹之门,关注七彩人生,解开人生路上的困惑,我们下期见!(部分图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