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锁住的那道门,门外是死去的母亲,门内是哭喊的女儿,是所谓社区物业的平庸之恶。
阿伦特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书中提出了“平庸之恶”(又译为“罪恶的平庸性”)概念。“平庸之恶”英文为The Banality of Evil,本意是恶的平庸性。是指在意识形态机器下无思想、无责任的犯罪。 [1] 一种对自己思想的消除,对下达命令的无条件服从,对个人价值判断权利放弃的恶。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1906年3月19日—1962年6月1日),纳粹德国的高官,也是在犹太人大屠杀中执行“最终方案”的主要负责者,被称为“死刑执行者”。 1942年艾希曼出席万湖会议,被任命负责执行屠杀犹太人的最终方案,并且晋升中校;换句话说,将犹太人移送集中营的运输与屠杀作业大部分都是由艾希曼负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艾希曼被美国俘虏,但之后逃脱,在经过漫长的逃亡旅行后,艾希曼流亡到阿根廷。1961年以色列的情报部门摩萨德查出艾希曼的下落,将其逮捕,于耶路撒冷受审,被以人道罪名等十五条罪名起诉。这次的审判也引起国际的注目,1962年6月1日艾希曼被处以绞刑。
阿伦特当时作为《纽约客》的特约记者赶赴耶路撒冷,旁听和报道了这个审判的全过程,最后她的报道结集出版,书名《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副标题是关于恶的平庸性的报告。
端之恶和平庸之恶,其实是一体两面。纳粹大屠杀是一种极端的恶,但这种极端的恶,是经由一些具有平庸性的罪犯犯下的。这些罪犯身上的这种恶的平庸性,其实质是不去思考,是丧失了思考能力。这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大屠杀研究中的难题:为什么寻常之人会犯下非同寻常的罪行。
但问题还没有结束,让我们再往前一步:一个正常人怎么会不能思考呢,不能思考的话连生活自理都做不到,艾希曼显然不是那种情况,那么阿伦特所说的丧失思考能力究竟是什么意思?一个人又怎么就会丧失了思考?又要怎么做才能保持住自己的思考能力?
平庸之恶其实不是一个答案,而是一系列更深入、更困难问题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