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元丰时期,国家希望大家统一在一个稳定的政治思想下,而苏轼则一直坚持着知识分子要有独立的发声,要有独立的思考,甚至开始出现一些比如苏门蜀学这种松散的思想组织或者文学组织。
因为苏轼来自四川眉山,所以就叫苏门蜀学,以苏轼为中心。
有了印刷术之后,中央不断看到苏轼很多创作,苏轼也不断地被他的政敌攻击。
可是也有一个好事,就是他的思想死不了了,一直有人在学习。到今天,我们也能看到很多苏轼的文章。
元丰七年,苏轼从黄州到汝州,不断地被贬谪,苏轼要开始选择自己安身立命的方式了。
我们想要知道苏轼此时是怎么去看待自己后半生,“三咏赤壁”就是一个了解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