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艺术的故事》

我们都听过说话的艺术、种花的艺术,关注过生活的艺术、交友的艺术,但你知道艺术也有自己的故事吗?

草原上的圣母

《艺术的故事》这本书里从最早期的洞窟绘画开始,娓娓道来,用一幅幅绘画作品的描述、分析,把看起来高深晦涩的艺术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讲出来。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与宗教、生活、政治的紧密关系,它来源与生活,却也因的创造力的缘故高于生活。

01 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书中提到“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艺术来源于艺术家的创造,来源于生活的细微处,也最接地气。

当人们把艺术送上为人崇拜的神台,用一种一般人不懂得清高姿态赋予艺术,那只能是捧杀。

有人喜欢逼真,有人喜欢抽象,观众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个艺术标注,而每个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也会有自己的实际追求。

这两者之间可能会出现间隙,但针对艺术本身并不存在好坏之分,观众在欣赏的同时本身也成为了创作者,创作者在创作时,也会不时以观众的角度去审视作品。

两者之间有来有往才称之为艺术,进而通过艺术作品,眼睛看到图画,心里感受美,用艺术角度去观察生活,成为自己生活的艺术创造者。

02 趣味问题讲不清楚

如果有人非要给艺术一个定义,用简单的好坏去区分,那就落入困境,甚至丧失了审美的趣味。

有时艺术家本人也并不能提前预估到自己的作品,以及现在创作的作品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比如拉斐尔在创作草地上的圣母这幅画时,我们从画家当时留下来的手稿,可以看到,创作者有了这样一个创作主题,脑子里浮现了几个不同的场景。

有的圣母单抱着孩子,有的圣母慈爱的俯视两个幼儿,仅仅草稿就多达一摞,后来几经推敲,才最终选定场景,于是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名作。

这说明创作者也是一边创作,一边生发灵感,进而由灵感引发自己接下来的思路创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艺术家也是从自己当前的作品中,寻找创作的灵感,而非一蹴而就。

而我们作为一个美术功底薄弱的看客,在进行艺术欣赏的时候,清空已有的偏见、狭隘,尝试去寻找作品里的精妙之处,这也是绘画、音乐这些非直接表现形式的优势。

它给了欣赏者私人空间,由着作品的表现方式,观赏者对其中的趣味性感受的越深,理解愈接近作品本身。

这感受不拘泥与视觉、听觉,有时需要调动全身心的感、触觉。

齐帆齐第六期写作营 累计字数918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