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将至已至。面向远方,我将走向何方,在这个夏天,在智慧学院,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一、共育力——家校双线服务
田冰冰校长提出家校双线服务3.0,家长和学生是老师的主要客户,注意是客户,在讲座中面对家长,田校长一直说的也是我们的客户。只此“客户”一词,我的心中就翻起了层层巨浪,打破我的原有家长认知。田老师围绕五条常态规律“理清基本秩序、规范基本步骤、润泽双方关系、更新思维方式、推动行动跟进”逐一出示家校沟通的秘笈。其中与家长沟通有详细六步:准备、观察、倾听、表达、任务、复盘。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与家长沟通,更有艺术表达,层层递进。在下午的讲座《关注每一个到培养每一个》,更是让我感叹田校长的境界之高,与家长合作的根本目的是助力孩子的成长,关注每一个,读懂每一个,培养每一个,因为每一个百分之一都是家长的百分之百!
二、童心力——拥有爱的能力
做教育没有爱是不行的,但只有爱是万万不能的,因为爱不是万能,拥有爱的能力,学会爱,爱会更有力量!“好心做坏事儿”,很多时候就是爱的方向,爱的方法不对,作为教师,学会孩子,首先要蹲下来平视孩子,拥有一颗童心,站在孩子的立场。就如这个故事一样“一个小朋友将校园中的一只花摘了下来,老师走过去问,孩子,你摘花想要做什么呀?,孩子回答:我觉得这朵花美丽极了,想带回去让妈妈看看,明天我就还回来。”多美的心灵啊!多孝顺的孩子啊!如果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一顿训斥,多遗憾!多痛心!反思自己的教育历程,是否有这样的莽撞、不解童心,还好现在不晚,保持一颗童心,用智慧去爱!
三、班会力——打造班级共同体
班级不仅是孩子学习生活的地方,更应该是师生心灵栖息的家园。曾经聆听讲座,我总是惊叹于名师大咖的驾驭课堂的游刃有余,面对突发状况的教育机智,教学设计的巧妙构思……在讲座或者比赛后,我常常迫不及待想要拷贝课件,录下经典片段,还想要得到具体的详案文稿,以便日后可以“拿来主义”。面对一些教授、大咖的理论讲座总是觉得遥不可及,觉得高高在上,不接地气儿,总是喜欢得到“金手指”。然而,即便把名师教学设计背到滚瓜烂熟,在自己的课堂上也上不出名师的效果,曾经我以为这是我年龄不够,这是我经验不足,不不不,是我境界不够!
在王怀玉老师的讲座我悟了。王老师说“如果仅凭技巧就可以解决所有教育问题的话,岂不是有几本’葵花宝典’就行了,何须我们一代又一代永无止境地去求索?”诚然,在班级建设中工具固然重要,但我们更应该注重班级的文化内核,建立班级成长共同体,教师面对班级的建设应从“术”升级到“道”。
四、心理力——与孩子一同成长
心理力,我更愿称之为榜样力。许多家长容易对抱怨,孩子在家爸妈说啥都不管用,老师一句话就犹如圣旨,并且孩子越大越难管,这在我们家可可身上也有体现,为何会出现这样搞笑的体验?刘朝莹老师告诉我们答案,因为家长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孩子都是说说而已,没有守信,没有做好榜样,没有与孩子一同成长。
这里刘老师提出“行为契约”,我觉得特别好,作为家长,我们对孩子提出成长要求,也应允许孩子对我们提出意见,互相要求,共同进步,毕竟我们是在做家长之前未进行系统学习,未获得相关证书。退一步,即便作为一个自然人,我们也应不断对自己提出要求,激励自己持续向前。试想,孩子在逐渐长大,获得的知识越来越多,眼界越来越开阔,如果家长还固步自封,闭关锁国,仅凭生理优势来教育孩子,让小草指挥大树,岂不荒繆?所以,给孩子提要求的时候,也请允许孩子给我们一个要求,共同约定,共同遵守,共同成长,也许孩子比我们更具有契约精神。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孩子考郑大,家长就要考清华,王振刚老师一个《老沙的故事》送给大家,愿我们都做孩子的精神榜样,与孩子一起努力成长!
五、文化力——持续向上的力量
青年教师面对未来有些许迷茫,我们应该如何成长,成长为什么模样?在我看来,需要学习+反思+持续向上。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连圣人尚且如此,作为普通人我们更应该多反思,多内省,多自悟。学习是输入,写作是输出,持续不断地内省、思考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听到名师大咖的好理念好方法,想要拿来就用,容易水土不服,三思而行。
总之,我们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既要星辰大海的浪漫,也要有沾满泥土的实干。现在社会特别卷,但是读书破万“卷”,让我们自来卷,卷起千堆雪,卷起万尺浪。从现在做起,脚下就是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