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
那个不怎么说话的男孩其实很能说,只是我一直没有走进他的内心而已;突然发现,我这一年的教育都没有今天这一路上来的实在、来的可喜!
“李老师,陈力森跟别人打架了,你快去教室看看”一群孩子跑到办公室里同我讲到。这个时候是下午五点左右,三点半的课程还有几分钟结束,我在办公室里写期末报告书。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有那么一瞬间是没有反应过来的:天啊,陈力森怎么会跟别人打架?我简直太不相信了。因为力森来到三五班的时间跟我是一样的,所以对于这个孩子印象特别深刻。再加上力森性格有些许内向,所以对他就格外留意了点,但要说他跟别人打架,我还是不太相信。于是带着这种复杂的心理,我来到了五班教室。
力森以及另外一个孩子彭睿哲(六班的)被我叫到了办公室。我还没有开始说什么,力森的眼眶就开始湿润了,我就同彭睿哲问当时的情况,才了解到两个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吵起来了,刚开始还没有生气,到后面估计就生气了,然后打了起来。
我比较担心力森的心理,把他单独叫到了教室又聊了很久,最后决定同他一起回去,正好也家访一下。不知道是我没说清楚还是力森没有听清楚,等我从办公室里拿好东西之后,力森就走了。我赶紧追了出去,幸好在学校门口对面的马路上看到了这个小家伙。
去他家之前我还得回家换个鞋子,所以力森又跟着我来到了我家,背着个书包爬到了六楼。我拿了点糖果给孩子吃,力森却是非常客气的说:李老师你真好,还拿这么多糖果给我,不过我还是不要,你留着可以自己吃。孩子很懂事,我把糖果塞外了他的书包,然后就开始下楼,准备去他家进行家访了。
“力森,你平常都是走路回家的吗?”之前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今天才发现他是自己走路回家的。
“是的,我大概从四月份就自己走路回家了,而且要走二十分钟左右才到家”
我们两就这样一人一根冰棒,边走边聊着
前面有一个高架桥,力森说咱们要从这个地方穿过去,还不停地问我:李老师我的书包你什么什么时候让我背啊?不是说好了一人背一半的路程吗?
这个孩子是个小暖男啊,一路上都在关心我,还问我书包重不重,要不要他来背一会儿。更重要的是他还不停地同我分享了很多我不知道的事情,比如在这个班级他有了三个朋友:韩梓棋、田浩雨、邹语彤。说自己最开始认识的朋友是韩梓棋,邹语彤和田浩雨是这个学期开始认识的。
于是我就问力森:你是怎么跟田浩雨做朋友的呢?通过了解才晓得这几个孩子回家的路是一个方向,只不过浩雨家要近一点,力森家要远一点。他们在中午回家的路上结伴而行,久而久之便成了好朋友。
关于“好朋友”这个故事,听完之后我既开心又有些难过。开心的是孩子在班上有了几个好朋友,这样他就不会太孤独了;难过的是好朋友屈指可数,大多数的时间他还是一个人度过的。不过有了今天一路上的“交流”之后,我想他肯定会变得更优秀起来的,因为他又多了我这么一个特殊的朋友。
“李老师,你知道吗,我每天都特别喜欢在这个上面冲着跑”力森指了指前面的桥
然后他就开始在上面跑了起来,我就在后面跟着跑,由于凉鞋的缘故,跑的就很慢,力森就站在上面等我,心怕我会摔倒一样。
桥上面的风景很美,我同力森说:来,李老师给你拍张帅气的照片。于是小家伙很开心也很自然的摆出了一个造型
短暂地停留之后,我们接着往前走,接下来的路是下桥了,我就牵着他的手往下滑了一会儿,因为平常他一个人的时候就不能这样
小家伙给人的感觉就是那种很亲切的样子,特别懂事、特别乖巧,一路上看到的都是他有说有笑同我讲解,比如说他特别喜欢下国际象棋,就问我:李老师,你知道国际象棋有多少级吗?
对于这个我是一点都不知道,所以力森就紧接着同我分享:国际象棋有十级,一级最厉害了,他现在是九级,而且是从无等级直接跳过十级。
越往后聊就觉得这个孩子越优秀,平常我只注意到他不怎么说话、比较内向,却没有发现这是自己并没有怎么同孩子相处,一旦相处下来,我想用这么一句话来形容力森很是贴切:孺子可教也!
“李老师,你看前面不远处的那栋楼,上面写着字的就是我们家了”力森同我指了指前面的高楼
“那上面写的是什么字啊,我都看不清楚,下次肯定还是找不到路”我同力森说到
“那写的是德泽苑。童怀德的德、林星泽的泽、苑就是那个苑啊”。你还别说,经过力森这么一解释,我马上就记住这个小区名字了。
一路上,我们从不怎么说话到相谈甚欢,仅仅只用了二十分钟左右,可就是这一路上的时间让我对这个孩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李老师,我们到了”说完力森就开始取钥匙开门了
其实,家访的目的就是更好地了解孩子。而我此时此刻,虽尚未家访,但对于这个小家伙已经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家访结束的时候,力森送了我一张小小的地图。
画的是从学校到他们家的路线,原因可能是因为路上我同孩子开玩笑地说到:力森你们家这么远,下次我找不到怎么办呢?“没事啊,李老师,回家后我给你画一张地图”
今天的家访结束了,我带着力森的地图成功找到了回家的路。
一路上
边走边想
边想边走
一瞬间
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
老师一定要俯下身子
了解咱们的孩子
让学生从心里接受老师
那么,课堂上
才会更听从这个老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