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外婆家》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尝试以“寻宝”情境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开启字词学习的旅程。回顾这堂课,既有因势利导的智慧,也有时间分配的遗憾,更让我对“以学定教”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课始,孩子们化身为“小寻宝家”,兴致勃勃地准备“字词工具包”。他们自主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认读,再通过小组互读互纠,展现了良好的学习主动性。麻吉星随机挑人检测环节,既保证了反馈的公平性,又营造了适度的紧张感,促使每个孩子都专注投入。当聚焦到学生读不准的字音时,我及时带读,并引导全班交流识记方法——有的孩子用熟字加偏旁记住“逃”,有的用编口诀记住“趣”,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识字效率显著提升。
本课最值得肯定的,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学生真实的困惑点。基于平日作业批改中发现的iu音节声调错误率高的问题,我果断调整教学节奏,专门对“舅舅”和“留下”中的jiu、liu拼音进行投票反馈。当看到选择错误选项的学生比例时,我意识到这个教学决策的正确性——它让隐藏的学习难点浮出水面,让复习指导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通过辨析比较、反复练读,大部分孩子成功突破了这一拼音难点。

然而,这样的深度聚焦也带来了时间上的挑战。在充分解决拼音问题后,“生字我会写”环节的时间被压缩,学生观察、练写后,未能展开预期的书写评价与展示。这无疑是个遗憾——书写指导若能有始有终,通过及时的反馈强化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效果必将更加圆满。
但转念一想,教学本就是一门取舍的艺术。面对学生真实的学习困境,敢于放下预设的完美流程,选择驻足深耕,这种“顺势而为”何尝不是一种更深层的教学智慧?它让教学从“教完”走向“学会”,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需求。
这堂课启示我:精心的教学设计需要与灵活的课堂调控相辅相成。今后,我将在单元整体视角下更科学地分配课时重点,同时保持对学情的敏锐洞察,在“既定计划”与“生成需求”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让每一分钟都能为学生的真实学习而服务。毕竟,通往“外婆家”的寻宝之路,最美的不是匆忙赶路,而是与孩子们一起发现、解决每一个“宝藏”谜题的宝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