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自己不被离弃,我们做出很大的牺牲。我们牺牲了自己。
我相信依附的情形早在三岁就开始了,并一直延续到青春期,所以我们可以轻易地了解,这对我们怎么看自己会有很大的影响。
想象一下,一个小女孩可能放弃自己的积极和坚决的态度来取悦父亲;
放弃自己的性欲以免让父亲感到威胁;
放弃自己的智慧,好让自己看起来柔顺没有伤害性,而且必须有比她聪明的人让她依靠;
忽视自己的艺术天分,好让父亲知道她很注重实际;
改掉自己外向的个性,让自己有多一点时间待在家里;
或是改掉自己独来独往的个性,好让父亲为她的受欢迎程度而骄傲。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个孩子做出了以上所有的选择,她将会变成一个多么单调乏味的人。
她会放弃她认为父亲不喜欢的所有特质。
父亲希望女儿拥有的特质,通常是他自己没有的。
就像碎成两半的心一样,他会寻找能够和自己完全契合的另外一半,而她就会努力地把自己塑造成那一半,让自己可以和父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想想看,她为了“归属感”必须做出多大的牺牲。
这就是依附的代价,是一种不真实的结合关系。
这种结合的动机是需求,而用来联结的胶则是牺牲。
事实上这根本不能算是结合,应该叫作奴役才对。
创造一幅心理图像,也许能让你更了解依附情结。
想象一下你小时候依附最紧的亲人现在就站在你面前。
然后想象你和这个人被绑在一起,无法解开。
也许你们像是两只章鱼,用触手把对方紧紧缠住。
也许你们像著名的暹罗连体婴一样,臀部连在一起。
也许是一条大铁链把你们紧紧地绑在一起。
我的一位女性案主想象出的图像是她的身体被一个大捕兽器夹住,而这个捕兽器的另一端锁在她父亲身上。
另外,有一幅很普遍的图像是,两个人在肚脐处由一条脐带相连。
不管图像长得什么样,这种联结都代表一种情绪上的牵系,让你不断牺牲而无法逃脱。
深陷在依附情结中的人会因为受限而有挫折感,或觉得像是穿着束缚衣,或像要窒息似的——就好像他所依附的父亲或母亲把他周围的空气都吸光了。
《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