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回顾3F聆听的课程内容,在教练学习里面,我们谈到3F,它是聆听框架,是帮助教练去分析客户的事实、感受和聚焦点的工具,好像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架构到这个框架中,让我们去发现客户表达的事情、感受,发现客户当下的聚焦点,以及在教练过程中,客户聚焦点的变化,以及这场教练能够给客户带去的收获。
我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好像经常少了一份觉察,就是谁动了你的按钮,让你忘记了自己的想要,将目光锁定在那些负面的情绪、事情和困难之中了。
有段时间,我因为老公的情绪问题,感到特别多的烦恼。自小成长环境不同,我的父母基本不会乱发脾气,也不会在烦躁的时候去指责别人;老公则不同,他特别容易上火,遇到问题,习惯性地抱怨。因为这个模式,我第一反应就是生气、反感。但是老公来的快,去的也快,他的情绪问题得到宣泄后,马上就可以正常沟通,而我还掉下那个负面的情绪反应里面。
时间久了,这个负面情绪反应的按钮,一直握在老公手上,好像自己无能为力。
之前看了《被讨厌的勇气》谈到了关于课题分离的概念,在理解后,我对自己的安慰是老公的情绪问题他不一定觉得是问题,所以是否改变,这件事情的决定权在老公手上,这个是他的课题;而不管老公的情绪波动问题是否解决,在遭遇类似的场景下,我能不能控制自己不被老公影响,则是自己的课题。
有了这个认知后,我好像多了一个安慰自己的角度。但其实问题没有被真正解决。
今天回复3F聆听,我学会拆解和转移自己的聚焦点。事实是老公生活和成长环境和我不同,所以养成了易怒、爱抱怨的习惯,不管这个习惯我们定义好或者不好,这都是一个既定的事实。而我容易受到老公这种生活行为习惯的负面影响,这个是现状;在老公易怒的场景下,我的按钮也被打开,很自然的反感、生气,逃避。以前没有想过,自己要的是什么,想的只是,我不喜欢这样,我希望老公改变,我借助自己的不开心或者同样的烦躁和易怒来以暴制暴。其实,收效甚微。
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其实我找到了自己的想要:这个场景下,我也很多的想要:1、希望老公理解,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坏脾气、易怒情绪,对于家庭、人际关系还有个人健康都有影响;2、希望老公改变,主动去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沟通表达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我总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是老公坏脾气的被动接受者,我觉得没有问题的时候,老公只要不发脾气,好像什么都可以过;后面我发现,自己并不只是受害者这么简单。比如,老公很勤快,喜欢家里干干净净的,而我不喜欢做家务,我会习惯把塑料袋或者刚带回家的东西随便找个地方放起来。老公则不同,他觉得自己很擅长收拾,虽然他也经常乱发物品,但是不能忍受我乱放。以前我不但是受害者思维,还会去做比较,比如,明明你自己也乱放了,为什么我乱放的时候,你就要着急上火,你做不好的时候,我可从来不会指责你。
就这样的受害者、对比思维,总让我觉得自己比老公做的好,所以好像自己有理由去要求他先做改变。以前的聚焦点,就好像是:你没资格说我,因为我对你更宽容,所以出现了你的情绪问题,你该先控制和改变自己,而不是来责怪我。
这样的聚焦点,就导致我们沟通不顺畅,好像各有各的道理,然后问题延续。
但在3F之后,其实我的想要是:一个和谐的家庭关系。这个里面不但我感受到温暖、平和,同样我需要传递这份温暖、平和、理解给我的老公。
所以在聚焦到自己真正的想要后,我会开始调整自己:比如,知道老公不喜欢这样的环境,我可以尝试自己先走出那一步,告诉老公自己的觉察,以及做的改变;比如,在老公情绪失控的情况下,让自己马上觉察到自己的按钮有没有被启动,如果被启动了,如果快速调整;比如,没有了受害者思维,我们就是平等关系的相互支持者,不用担心,这个关系中,谁的付出更多,谁的牺牲更大。因为只要有了这些比较,就会出现胜负的概念,而这些胜负观可能就是打败感情的高手,让你好像理智地做了评价官。
所以,用3F看到自己生活的状态、原则,觉察到那些曾经被习惯和社会化启动的按钮,该改变启动模式的话,现在开始,一定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