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熟悉的张良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形象,之所以有“博浪沙刺秦”的镜头,那是因为当时的张良还很年轻,被报仇复国的念头占据了头脑,一心想着秦始皇死,好光复大韩。
张良变成绝世高手的过程很有一点小说的似的情节。一天,有志青年张良在沂水的桥头散步闲逛,思考自己的人生。这个时候,一位老者(故事里面厉害的人物总是白胡子老爷爷的样子)走到了张良的面前,把自己的鞋子脱下来,扔到了桥下,非常傲慢地指使张良去给他捡回来。张良迟疑了一下,但还是下去给捡回来了。这还没完,老者又让张良给他穿上。张良又迟疑了一下,也还是恭恭敬敬地给老者穿上。老者笑笑走了。正当张良一辆迷茫的时候,老者回头对张良说:孺子可教。并许诺五天后在桥上再相见。后面的故事情节就不需多叙了。张良得到了《太公兵法》。本来前面这段也是脍炙人口,只是,曾经独立看这个故事的时候,对张良的评价都是谦卑啊、尊敬老人之类的,然后得到兵书意味着张良的美德收获了老者的信任和喜爱。现在把这个故事放在整个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再这样解释就显得幼稚可笑了。
张良可是韩国国相的后裔,和普通的贵族还不完全一样。虽然在他还很年轻的时候韩国就被秦国灭了,但再怎么说,张良也是锦衣玉食,使奴唤婢的国相之子啊。韩信那算是一个破落贵族,被市井无赖欺负,张良这是货真价实的韩国贵族,给一个故意将鞋子扔到桥下的布衣老头捡鞋子,难道不也是一种受辱的表象吗?但是张良做了,不仅做了,还做到底。这说明,此时的张良和彼时的韩信一样,已经饱受人间沧桑,尝尽了生活磨难,不再有所谓的“贵族气息”。这是怎样一种忍辱负重的心态。黄石公看重张良的更多的是那份隐忍和坚韧,才把《太公兵法》无私传授。这才开启了张良的另一段辉煌人生。
隐忍,做大事者不得不具备的能力。
从张良愿意为黄石公捡回仍在桥下的鞋子时,张良本身已经经历了蜕变。他懂得了隐忍的重要性,这是生活和经历造就的。懂得了这份隐忍,再来看之后张良的种种行为,会发现这条原则始终贯彻张良的余生,直到他去世那天。这也是他最终能够明哲保身,善始善终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作为刘邦手下第一谋士,张良尽己所能帮助刘邦做到隐忍、克制。刘邦想要强攻峣关时、想要大骂韩信使者时、甚至最后想要废长立幼时,张良都尽力劝阻,因为他知道,冲动只能逞一时之能,享一时之快,会把问题恶化,甚至在大争世界断送自己,只有隐忍,才能做出最利于自己的决定,让自己的长远利益最大化。
圯上受书,让我看到了张良的隐忍和坚韧,而在这之后,数次为刘邦出奇谋建功的过程中,他另外的特点将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