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温度破 “洗碗之困” 激干部担当之为

“洗碗越多,摔碗越多” 的隐喻,精准戳中了干部干事创业中的痛点:改革深水区的探索者难免 “磕碗碰盘”,而过度严苛的问责可能让敢为者寒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 “鼓励创新、宽容失误”,为破除 “洗碗效应” 指明了方向。唯有以 “三个区分开来” 为标尺,用精准容错的制度温度驱散担当顾虑,方能激活干部队伍的干事活力。

精准容错是破除 “洗碗之困” 的核心密钥,其关键在于把握 “容错” 与 “纵容” 的边界。“三个区分开来” 的重要论断,为失误性质的界定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指引 —— 将改革探索中的经验欠缺与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区分,将无先例可循的试错与明令禁止后的妄为区分,将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与谋取私利的故意行径区分。北京探索的重大创新工作容错预审备案制度、浙江推行的职能部门容错清单,正是这种精准思维的实践落地。反观一些地方 “一棍子打死” 的问责方式,不仅让干部陷入 “多干多错” 的焦虑,更助长了 “躺平观望” 的消极风气。当年毛泽东同志提出 “说服教育重于惩罚” 的干部管理方法,与今日容错纠错理念一脉相承,印证了宽容试错始终是我们党凝聚力量的重要法宝。

正向激励是激活担当热情的长效引擎,需构建 “有为者有位” 的鲜明导向。“洗碗者” 的寒心,往往源于付出与回报的失衡:踏实干事者因小错受责,投机钻营者却因 “不洗碗” 稳坐钓鱼台。破解此局,既要让容错机制成为 “定心丸”,更要让激励机制成为 “强心剂”。从焦裕禄带病治沙到黄大发三十年凿渠,从邱军生命最后时刻的产业嘱托到无数基层干部的默默耕耘,这些 “洗碗者” 的坚守,需要通过选拔任用的 “指挥棒” 给予肯定。将群众口碑纳入干部考核核心指标,让 “洗了多少碗”“洗得干不干净” 成为晋升的硬标准,才能挤压 “不洗碗者” 的生存空间,让敢担当、善作为者有奔头。

容错纠错不是 “纪律松绑”,而需配套 “容纠并举” 的闭环机制。宽容失误不等于放任错误,正如南京在破除 “洗碗效应” 中强调的,容错必须在纪律红线、法律底线内进行。一些地方成立由组织、纪检、审计等部门组成的裁定委员会,通过规范程序核查失误成因,既为无心之失者澄清正名,也对借机谋私者严肃追责,实现了 “严管” 与 “厚爱” 的有机统一。这种 “纠错” 与 “容错” 并重的机制,既能让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又能防止容错异化为 “免责金牌”,确保干事创业在规范轨道上推进。

改革攻坚的征程上,从来没有 “零风险” 的坦途。从革命年代的摸着石头过河到新时代的改革创新,我们党正是在容错纠错中不断壮大。当 “三个区分开来” 的制度保障落地生根,当 “为担当者担当” 的导向深入人心,更多干部必将告别 “摔碗” 顾虑,主动抢当 “洗碗人”。如此,干部队伍的创造力必将充分涌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