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7日,我终于通读完了全册《红楼梦》,共120回,为此我还专门写了篇小总结的的文章,以表庆祝。读完鸿篇巨制《红楼梦》当然是值得举杯庆贺的。
不管你怎么看,反正我就是这么做了,还很畅快!
最伊始,我本想着第一遍读《红楼梦》就先大致读一下,粗略了解整个故事情节,后面再回来细细品读,未曾想悦读悦慢,越读越慢。
恰好身边也有个朋友与我同步在读《红楼梦》,她的节奏就是相对快速的,再加之一来她又很乐于跟我分享和探讨,就很经常出现她看到的点我还不知道,我也就不好发表评论;二来她又怕给我剧透了。所以我们俩都有些许烦恼。
还好我也没有被她的进度影响到自己的节奏,一天又一天,几章几章地看,不急不躁,细细品嚼,对于很有感想的地方,就动笔输出,就这样,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完结篇。
读完就完了吗?当然不!《红楼梦》绝不是一本读完了就完了的国学经典,要不然的话,你才是真的完了。
哪怕是刚读完第一遍的我,我就已经有了一种深深的体悟:
读第一遍有第一遍的《红楼梦》,第二遍有第二遍的,第三遍有第三遍的......《红楼梦》永远别有洞天,读者们,研究者们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我认识一个文友,他就读了不下6遍的《红楼梦》,既读又写。看他的文章输出,很明显可以窥见他对《红楼梦》已然形成了自己的独立见解,这是一件值得引以为傲的事情。
我记得他说过,不论是谁,只要带着善意去读写《红楼梦》就妥了。
深以为然。
听过一句话:
阅读的意义是什么?阅读就是在别人的思想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我想这也是《红楼梦》给予读者们的,最大的馈赠之一吧。
据我所知,很多人自己读完原著版《红楼梦》之后,就会选择去读些关于《红楼梦》的有名解说,比如蒋勋,欧丽娟等。甚至有些人选择跳过自我阅读,直接去读《红楼梦》解说。这都是很正常的。每个人的阅读习惯不尽相同。
并且也要想到不是很多人都有那个能力,或者说有那个耐心去独自啃完这么大一部作品的。你知道,现代人的心大抵浮躁。
于我,我是绝对不会读了一遍《红楼梦》之后就将其束之高阁的,这我是绝对不会允许的。我给自己的第一个期许就是要去深扒《红楼梦》里面的或绝美,或含义深长,或极具创意,或引经据典的诗词歌赋。
可以说,我最开始喜欢《红楼梦》就是因为它的古诗词。虽然在自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我把里面的每一首诗作都很认真地读了,同时也借助注解辅助阅读。奈何目前自己对于诗词的理解,感悟能力尚有限,深知只是感知皮毛。
所以当我读完《红楼梦》的第一件事,就立马去对比,着手买了一本专门讲解《红楼梦》古诗词的书籍。
虽然我目前只是跟着作者的思路赏析了前五回的诗作,我就已经感恩以及庆幸自己做出了深扒《红楼梦》古诗词这一决定了。
现在的我,可以很肯定地说:
我不是喜欢《红楼梦》里面的古诗词,而是喜欢古诗词里面的《红楼梦》。这种感受实是让我欢欣雀跃。
从鉴赏《红楼梦》古诗词的过程中,让我对薛宝钗这个人物有了前所未有的解读视角,比如她可能压根不贪图凡尘的男欢女爱,她更想做一个报君恩的大家。所以不需要太去刻意解读她有意无意地跟林黛玉争风吃醋。这个点从宝钗第一次出场的一首《回头诗》以及后面宝钗自己作的诗作中可以见得。
又比如在第一回里,首次闯入读者视野的《无才石头偈》,这首诗作就奠定了整部《红楼梦》的思想基调,那就是“无才补天”。这才是曹公写《红楼梦》想表达的中心思想。所以才会有读者认为,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后40回中,高鄂留有仁慈的笔触对家族,各色人物的美好结局的续写,企图证明自己“有才补天”的心态,实在是削弱了《红楼梦》的思想意义。
不过令人聊以自慰的是,《红楼梦》后40回的慈悲结局,在剧版的《红楼梦》中得以修正了。我想这也是研究《红楼梦》的文人志士,编剧者们对曹公的一个很大的致敬吧。
如果你看到别人解读《红楼梦》,你觉得这也对,那也对,这也说得不错,那也说得不错,在我看来挺遗憾的,因为你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独到见解。
《红楼梦》值得每一个读者拥有专属于自己的视角与见解,哪怕是雷同,也纯属巧合。我们需要怀揣着这种自信去读《红楼梦》,因为《红楼梦》值得。
我记得才女董卿曾在某一访谈节目中分享,大意是生命有限,时间宝贵,好书很多,所以不能重复去读读过的书,而是要把时间用于去读新的书。
这个观点我大体认同。但对于读《红楼梦》,我不认同。《红楼梦》这本书就是例外的,就是值得一读再读,常读常新的。
《红楼梦》注定是一座瑰丽的宝座,一个不灭的传奇,一本无可替代的经典。
《红楼梦》我会一直读下去,以各种方式。
你呢?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