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也好,组织也罢,想要预判它们在未来会产生怎样的行动,最重要的一个观察点就是「激励机制的相融程度」。
什么是激励机制?激励,可以理解为奖赏、甜头,通常跟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就像动物园里的马戏团,只要动物在驯兽师的指令下完成相应的动作,就要赶紧给吃的,这就是激励。
在长时间的训练后,动物已经明确地知道只要听驯兽师的指令完成规定的动作,就能拿到吃的,动作和好吃的食物,在持续不断地训练中,动物把这两者进行了强关联,这就是激励机制。
动物园里的动物只有在马戏团这样的环境里,激励机制才能发挥到极致,做动作就会有好吃的,这就是激励机制与马戏团所提供的环境相融,简称「激励机制相融」。
假设把动物园里的动物重新放归大自然,即便这些受过训练的动物做再多的动作,也不会拿到好吃的,这就是激励机制与自然环境不相融,简称「激励机制不相融」。
激励机制,说到底就是「习惯的处理方式」。在个人身上,通常以「性格」的方式呈现。在群体里,通常以「文化价值观」的方式呈现。
习惯的处理方式,是个人或群体在过往跟环境的互动过程中,逐步养成的。也就是说,现在是过往积累的结果;未来则是现在积累的结果。想要产生新习惯,就一定离不开原来就有的老习惯,新习惯隐藏在旧习惯跟环境互动过程中延长线里。
当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习惯虽然不容易改变,但外界环境却极其容易变化。于是,就会出现激励机制不相融的情况,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水土不服」。
为了生存,适应的过程是必须的。旧习惯被打破,新习惯养成,就会从原本的激励机制不相融,逐步转变为激励机制相融,完成转变。只不过,激励机制的变化特别缓慢。如果激励机制不相融的程度在短期内特别高,就会出现严重的「排异现象」。
所以,想要预判个人或群体的未来,就一定要追溯过往的发展史,看看习惯产生的「路径依赖」到底是什么。把提炼出来的路径依赖跟未来可能的时势演化规律放在一起,就可以看到激励机制相融的程度,以此来推测未来发展的演化路径。
比如每天通过大量的读写投资自己的认知,只要有一天不读写,就感觉灵魂要干涸,跟不刷牙不洗脸一样难受,这是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
在步入职场后这所社会大学里,如果没有认知投资的激励机制,遇到问题没有主动解决的意识,退缩的激励机制相融就会占据上风,没有未来,就是这个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