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桐柏山区孤峰上巍然矗立的500年历史的苍翠的古柏,见证了当年红军游击队夺枪斗争的历史风云。
孤峰山,位于桐柏县平氏镇东南二里许的地方。说是“山”,其实并不是山,而是一座百余亩大小、十几米高的大土包,但是它在一马平川地带突兀而起,因而被人称之为山。
孤峰山上有一座殿宇轩昂、蔚为壮观的庙宇——祖师庙。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初七都要举办庙会。庙会上货棚密密匝匝,绵延到平氏街上,豫鄂两省边界数县几百里的香客、商贩、民众云集于此,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唐、桐、泌三县及湖北随、枣地区的土豪劣绅、达官贵人,在保镖护卫下,携男带女,前来赶会;富商巨贾亦在货棚里挂起枪支显耀威风。
孤峰山庙会上夺枪的是鄂豫边红军游击队,由鄂豫边省委书记张星江等人于1936年1月4日在信阳吴家尖山小石岭村创建,周骏鸣任队长,张星江兼任指导员。这支最初只有7个人、“两条半枪”的红军游击队,揭开了桐柏山3年游击战争的大幕。
游击队开始转战在信、桐、确、泌交界的天目山一带,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急需增加枪支弹药,筹集活动经费。1936年3月18日,张星江在桐柏黄岗乡郭竹园召开了有周骏鸣、王国华、陈香斋、牛德胜等同志参加的干部会议,讨论决定在平氏孤峰山三月三的庙会上进行夺枪斗争。
会上详细研究了行动计划,明确分工,分头准备。游击队派牛德胜对孤峰山周围进行了侦查。由于准备工作延误了时间,将夺枪斗争日期由三月三(3月25日)改为三月初五(3月27日)。
1936年的孤峰山庙会该外热闹。从平氏十字街口至孤峰山,布满了货棚,经营各种各样土特产品、京广杂货,还有卖吃的、卖艺的、算卦的……一家接着一家。货棚下集满了男男女女,喧闹异常;大路小路,人流如潮。庙会上三台大戏对着唱,山上山下,一片人海。
3月25日,鄂豫边红军游击队从桐、泌、确、信边境的天目山根据地出发,3月26日夜,到达平氏东北的薛家汴沟。3月27日黎明前,副队长陈香斋率步枪班20多人到孤峰山南边的小东庄隐蔽,负责外围接应和掩护。
上午,张星江、周骏鸣、牛德胜等同志率手枪班分3个小组进入会场。桐柏、唐河、泌阳的党员、农民自卫队员也混入了会场。他们拿着铁锨把或在会上买的木棒作武器,各自物色好夺枪对象,盯着了会上带枪的人。
下午4点多,戏唱得正热闹,人们在目不转睛地看戏。牛德胜在一个京货棚佯装买布,故意“找茬”,趁机踢翻柜台,用力将卖货人胸前的枪夺了过来,铺内另外两个保镖正要掏枪动手时,只听“砰!砰!”几声枪响,张星江、周骏鸣将两人击倒在地。
枪声是约好的号令,参加夺枪的队员、群众,在脖子上围上事先准备好的白毛巾作为标记,立即抡起铁锨、木棒对着选定的目标砸人夺枪。顿时,就像凉水浇到热油锅里,人群向四面八方炸开,到处人喊枪响,乱成一片。
这次夺枪斗争,人们俗称“炸会”。游击队共夺下长短枪9支,还有部分银元和布匹,自卫队也夺了一些武器。清脆的哨声一响,大家就混在人群中撤了。
当国民党保安团如梦方醒,从平氏镇内调来追击部队时,游击队已撤至孤峰山南边的小东庄,与陈香斋带领的长枪队会合,向南山边转移。保安团追至程湾寨北山上,看天色已黑,不敢轻进,转回平氏。
游击队后转向东北,打算撤回桐柏东部天目山根据地。天亮时到达安棚东的牛庄宿营。
中午,正在吃饭时,泌阳保安团追来。队长周骏鸣战斗中右腿负伤,张星江当机立断,由陈香斋带队突围,他和周骏鸣、牛德胜等5人掩护,边打边撤。到姬岭寨南山沟马道岭时,被增援的敌人包围。陈香斋带领大部分队员拼死冲出了包围圈。此时,张星江大腿负了重伤,流血不止。
牛德胜扶着他继续往前冲。张星江脸色苍白,只喘粗气,走着走着又跌倒了。牛德胜将张星江背起,走到姬岭寨东南坡,张星江用力推开牛德胜的手说:“我不行了,你快走,冲出去一个就是一份革命力量。”突然,一梭子子弹打过来,张星江头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9岁。年轻的鄂豫边省委书记、桐柏山红军游击队的创始人张星江血染淮源大地!
张星江虽然牺牲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战友们去战斗。桐柏山红军游击队最终发展到上千人,所开辟的桐柏山革命根据地,成为3年游击战争时期南方8省15块革命根据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