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英雄,在战国这个混乱不堪却又土壤肥沃的时代,我们还真可以用“辈出”来形容,若是把英雄的范畴再扩大一些,恐怕用“群星璀璨”来形容也不为过。
但是如果说到军事上的成就,恐怕还要首推大名鼎鼎的“战国四大名将”。
他们是谁呢?
排在第一位的是秦国将领武安君——白起。据说他一生大小七十余战、共歼灭六国军队近百万人,且无一败绩,真是战功赫赫!
排在第二位的也是秦将——王翦。东方六国中,五国都是王翦和儿子王贲灭掉的,他对于秦一统天下可谓居功至伟。
排在第三位的是赵国将领——李牧。李牧也被封为武安君。因为赵王觉得战功赫赫的李牧是赵国的白起。
排在第四位的也是赵将——廉颇。虽然老将军结局令人唏嘘,但战功却是小人们无法抹杀的。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排在第三位的李牧。
为什么说他来路不明呢?那是因为无论《通鉴》还是《史记》在记载李牧事迹的时候对他的前半生都没有详细的记载。都是一上来就说:“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后人推测,这可能是因为他的出身并不高贵,所以没能留下详细的记载。当然这并不妨碍将军为国家立下赫赫功勋。
和其他三位将领立功都在七雄厮杀的过程中有所不同,李牧的功绩有一半是在抵御北边匈奴的过程中立下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也称得上是一位“民族英雄”。为此,他还曾经落下过一个“胆小鬼”的名声。
话说当年李牧治边那可是一出精彩绝伦的大戏。
作为主帅,李牧下的最重要的命令就四个字“不许出战”!这可难为坏了那一群被他天天拿好酒好肉养着的士兵们。大家一天到晚闲的五脊六兽的,却没仗打,于是纷纷请战,可李牧就是不答应,还说,敢出战者斩!
这下子大家老实了,谁也不叫唤了,你说没死在匈奴人手里反而死在自己人手里,那不是冤枉至极么?
士兵老实了,可赵王不干了!合着你李牧当兵拿军饷就是去给我养大爷的么?战,必须战!李牧呢,“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装听不见!这下子赵王气坏了,换人!死人是小事,丢人是大事,让人家匈奴看不起可不行,坚决换人!
于是李牧被换掉了。然后呢,连续好几年,赵国与匈奴你来我往,打了个不亦乐乎!结果赵国撑不住了。人死了不老少,地也没法种了,牛羊也没法放牧了——好处没捞着,糟心事儿倒是弄了一箩筐。没办法,赵王又腆着脸来求李牧了。
李牧在拿足了架子之后对赵王说,非让我去的话,我还那样。赵王没办法,名声坏总比里子坏强啊!咬着牙就答应了。
李牧到了边疆,一切如故,这下子,“胆小鬼”的名声算是落下了。不但匈奴人,连自己人都觉得主帅胆子太小,窝囊!其实咱想想,要说这些士兵也真是拎不清,跟着一个不打仗的主帅多过几天好日子难道不比刀尖上舔血、战场上厮杀好吗?
这样过了几年,边疆的士兵憋坏了,又纷纷请战。李牧看时机差不多了,开始选兵。这一统计吓了一跳,真是兵强马壮啊!经过精挑细选,李牧一共选得战车一千三百乘,战马一万三千匹,敢死队五万人,弓箭手十万人——真是猛将如云!
于是使用诱敌之计,一场歼灭战杀伤匈奴十几万人,还顺便将北方边境上匈奴的那些胁从部落像什么东胡啊、林胡啊,扫荡了个干净!以至于连续十几年匈奴都不敢近边!这下子大家服气了,跟着这么个老谋深算的主帅,真是太幸运了!
另外,这次战役还留下了中原国家以步兵为主的军队打败以骑兵为主的军队的光辉战例。
李牧的另一半功绩就是抗秦。
在赵国的倒数第二个国君悼襄王继位之后,赵国原先的名将们都已凋零,抗秦保国的重任落到了李牧的身上。虽然此时赵国已经是强弩之末,但李牧还是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为赵国连续赢得了多次胜利。
其中不能不提的就是发生在幽缪王三年(公元前233年)的一场战役。而这场战役的秦军主帅正是高中语文课本《荆轲刺秦王》中提到的秦将樊於期。
樊於期是带着大胜的余威来的。前一年他刚刚在攻赵的战争中取得了斩杀主将扈辄和赵军十万的优良战绩。所以这一次他带着灭赵的决心来的,只是他没想到他的对手是李牧这位不世出的名将。
李牧带着自己边防军从北方赶来与邯郸的赵军配合,先是深沟高垒避敌锋芒,然后利用秦军急于求战的心理,调虎离山、围点打援。结果,樊於期带来的十余万秦军全军覆没,而他自己也仅带少数亲随突围,畏罪逃亡燕国去了。这才有了《荆轲刺秦王》里秦王暴怒,将樊於期家人“尽皆戮没”,并以“金千斤,邑万家”购求樊於期之首的情节。当然,此头后来被荆轲经过友好协商,借去作见面礼刺杀秦王去了。可见此次大胜对秦国的沉重打击。
第二年,不想让赵国喘息的秦王嬴政再次派出大将王翦攻赵,才华卓越的李牧虽再获大胜,但是,赵国再也没有那么幸运了。糊涂的幽缪王中了人家的反间计,在奸臣郭开的怂恿下捕杀了李牧,三个月后,赵国灭亡。
一代名将就这样残死在小人手中。而赵王也为自己的糊涂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回望历史,不由得人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