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学习阳明先生的《书徐汝佩卷》,第三段事情就开始明朗了,他日,汝佩既归,士往问于汝佩。也就是后来徐汝佩回来了之后这个士子就去问徐汝佩曰:“向吾以子之事问于夫子矣,夫子黯然而不乐,予云云而夫子云云也。子以为奚居?”他就问徐汝佩之前我拿着你的事去请教先生,先生黯然而不乐,那我就这般这般跟先生说,先生就那般那般的回答,那你认为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这个事情已经过去了,徐汝佩虽然有一些要表达自我的这个证明,但是他对于先生的学问还是深信不疑的。所以他后来就有一个反思,徐汝佩当时是怎样跟这个士子去说的?
(原文略)这段就是徐汝佩表达当时他为什么愤然离场而现在又为什么认识到自己错了的心路历程。汝佩就跟士子说当初我看见出题的考官暗中诋毁咱们先生的学问,我心中非常愤怒而且忿忿不平,我就想咱们先生的学问如此简易广大,先生的言语如此真切著明,先生的心是如此的仁爱忠恕、公正博大,先生悲悯世上人心沉沦,如同自己坠入深渊一样,他冒着天下人的非议讥笑诋毁谩骂,却每日谆谆教诲,难道他有求于世人吗?然而世人竟然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对先生如此嫉妒诋毁,既然如此难道我还要与他们为伍吗?算了吧!我就回去追寻先生,到深山远林隐居,然后对那些人耳不闻,眼不见就这样算了!所以当时我就带着这个心情义无反顾地回家了,但是回来的路上无所事事,再次专心致志深入体会先生有关“致良知”的教诲的时候心才慢慢的平和下来,进而良知自然萌发,然后黯然不乐的感叹道:”哎呀,我错了,我真的错了!“那个时候那个士子就觉得非常好奇,所以这个士子又问:“然则子之为是也,果尚有所不可欤?”你这么一说难道说你这个做法真的是不可取的吗?这个时候徐汝佩就把他为什么错了?以及真正认识到自己错了的原由跟这个士子进行了讲解。(原文略)他说我这么做的方式也未尝不可取,只是我做的这个动机、这个出发点不可取!实际上我们前面说了他初心偏了,初心偏了到证明自己上了!徐汝佩就告诉这位士子说:当初我没有见先生的时候听到先生的学问,什么“致良知”?我也曾经是非议讥笑完全不认同,而且还笑话先生甚至还诋毁先生的学问,而且那个时候我觉得朱熹的理学才是正统,但是等见了先生之后亲耳聆听先生良知之学的教诲,这才恍然大悟,心意和畅,自己才开始痛自悔悟,然后说:如果我没有入得师门,这个徐汝佩说的非常绝,意思是说我这一生都完蛋了!一生都没希望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知道徐汝佩他开始有这样的一个同理心,他知道别人这样其实自己原来也是这样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