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说到爷爷,母亲就铁青着脸,咬牙切齿地,仿佛有什么深仇大恨。直到近几年家庭境遇好了,爷爷也去世久了,母亲才释怀了一些。
有几件事,因为母亲经常提起,所以记得比较深刻。
母亲怀我时,农村还是吃大锅饭,一个劳力挣几个工分。母亲当时在乡里竹鞭厂上班,一天十个工分,其中百分之七十返还村里,百分之三十可以自己存着,母亲没有把自己存的那部分上交给家里。
有一次不小心把票搁在桌面上,被伯伯看到了,伯伯当即大骂母亲自私,私藏钱。爷爷听说后更是怒不可遏,几步冲到母亲面前,戳着手指:"你凭什么私藏钱?家里少了你的吃喝还是怎么的,才过门就敢这样…… "
母亲挣的工分在乡里换了粮食,因为怀孕肚子大了行动不便,就叫爷爷帮忙挑回村里。乡里到我们村有二十几里,母亲怕有什么闪失,可是爷爷一次也没有帮忙,硬是让母亲挑回去。当时母亲的媒人父亲的姑姑听说了这事,特意赶去骂了爷爷,说他心狠这样刻薄媳妇,要是出了人命可负不起那个责任。后来才改由伯伯去挑粮食。
母亲嫁给父亲,父亲是老二,又在部队当兵,当时还没分家,母亲其实就是和爷爷、伯伯伯母一家人生活,真是孤苦伶仃、寄人篱下。当时伯伯家一个儿子两个女儿,自己人吃的都不够,哪有母亲吃的呢?
在母亲快要临盆时,不能去乡里挣工分了,也不能常去娘家了,和伯伯一家人的接触多了,就更感到一家人对她的冷漠。
母亲常说起一个细节,每次吃饭时,其实那时也没什么吃的,基本上是地瓜片配菜汤、稀粥,白米饭是基本吃不到的。有蒸米饭时,每次爷爷都要在饭甑里先盛一碗米饭,端到伯母手里,说一句:"新人哩(老家土话新媳妇的意思),做也靠你,吃也靠你,不像别人,喂头猪一样,只晓得食闲饭。"指桑骂槐骂母亲。
其实当时父亲部队当兵,每月工资、粮油食品都寄给爷爷,哪里就没有母亲吃的一口饭呢?
因为爷爷偏心,母亲十分怨恨,对伯伯伯母也一样。
母亲生下我那天,伯母端给她一碗菜汤、几片地瓜片、一浅碗米饭,母亲第二天就自己去池塘里洗衣服,没做一天月子。
难道当时的女人都如此艰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