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红人“起床,吃饭”本名陆庆屹,被豆友亲切地称为“饭叔”。
饭叔2012年写了《我妈》,2013年写了《我爸》,两篇文章尤其是《我爸》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收到满满的祝福。这个事启发了饭叔,于是他从2013年开始,每年回家过年的时候,都会给家人拍视频,进行家庭记录。
四年后,因为看着父母日益衰老的程度有点担心,想着把这些影像早点呈现给他们,饭叔又前后花了接近两年的时间对这些素材进行剪辑和修改,形成纪录片雏形。后期专业电影团队进入,对这个记录片进行了一些技术上的改进,并最终使它在电影院与大家见面。
这部纪录片就是《四个春天》。
如同所有纪录片面临的问题一样,这部电影在票房上不算太好,但目前在豆瓣评分是8.9,近6万人进行了评价,长评900多条,获得第12届FIRST影展最佳纪录长片。许多人看完电影后成为“自来水”,自发进行推荐。
这部片子的主要人物是父亲陆运坤和母亲李桂贤,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大都被这对父母平凡普通中充满诗意的生活所深深地触动着。
电影里对准的日常实在让人太熟悉,过年薰香肠、贴春联、准备满桌的菜、祭祖、放鞭炮、在楼顶种菜养花、爬山等等。但像这对父母一样,居住在小镇上,七八十岁的年纪,热爱养花弄草、唱歌和跳舞,过着饱满而文艺的生活的又是极不多见的。
而更为难得的是,这是儿子眼中的父母和父母的生活,影片中的生活是真实的,但怎样选材、表达和呈现代表的是镜头后面那个人的想法和态度。
45岁的饭叔在访谈中表示特别喜欢自己的爸妈,觉得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特别可爱,也曾在文字中表达,自己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
很显然,饭叔用影片诚实地表达了这点。
中国子女爱父母,来自血缘的牵绊,是责任;因为多年受父母的养育,是感恩;因父母的辛劳打拼而享受荫庇,是敬重。唯独把父母当做平等的个体,发自内心地觉得他们可爱,喜欢他们,欣赏他们的不多。
在最后一点上,陆家父母又成了少数派。
那么作为父母,他们的可爱之处又在什么地方呢?
1. 认认真真过好自己的生活,做好自己
陆家父亲在师范教物理和音乐,98年退休,母亲是个家庭主妇,到现在两个老人已经过了20多年的退休生活,从饭叔多年回家过年的习惯可以看出,两个老人基本是自己过。
相对很多父母退休后没有自己的生活,这两位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他们多才多艺,尤其爱音乐。
影片中母亲的朋友唱的山歌有句:“人无艺术身不贵,不会娱乐是蠢材”,似乎是他们俩的写照。
父亲在不同的镜头切换中摆弄各种不同的乐器,据说懂二十多种乐器,大部分是自学的,吹拉弹唱无一不通。爬山爬到高兴的时候会高歌一曲,很多时候兴致勃勃地与母亲合唱。
懂写毛笔字,会网购,在电脑上剪辑视频,日常抱怨“音频不同轨”。既保持着像孩子一样的好奇心,也有学霸的高操作能力。
母亲也是个文艺骨干,懂乐器,据说年轻时是当地有名的歌王,因此你看到在电影中的她,不管当时在做什么,手里拿着什么,兴之所至,嘴里就哼起了歌,舞步就动了起来。
在他们眼里,万物既灵且美。
不管是自然里有的还是自己种的,天上飞的还是水中游的,他们时常保持着对它们的关注,揣着一颗对美的欣赏的心,极为敏锐。
爬山去采蕨菜,父亲鞋子坏了,用茅草捆鞋子,听到山上的松涛声,直呼:“松涛,松涛!”
楼顶养着花,种着菜,藤蔓爬满了墙面,风一吹,母亲和父亲说:
“你看风又来了,你看树影婆娑的,左摆右摆的。”
母亲是这样来描述麻雀的:
“它一多多的来,一群群的来呢,也叽叽叽叽的,好玩意喂。这样就显得闹热,如果它不在这里,等到晚夜,你就去看那树子,这些麻雀怎么还不来呀”。
燕子飞来屋檐的时候,父亲喜滋滋地叫儿子去看。
天井里养着活活泼泼的金鱼。
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是“闹热”“安逸”,还有“好玩得很”。
也不是没有走过苦日子,都是普通人家,什么都要靠自己自力更生,年轻时借的债一还还了二三十年。一个小县城,一个普通教师的工资,养三个孩子读书,可想而知生活是不会容易的。
但这种父母骨子里透出来的对生活的乐观和热爱,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们也会认认真真地生活,呈现给孩子除了直面生活的勇气,还有一些珍贵的时刻。
陆家有个习惯,不管生活多么困难,每年都会坚持请人回来拍照片,这种仪式感就代表着父母对生活的珍视,他年他月也会是孩子们难忘的记忆。
而等到年老,这样的父母也从来不会把自己的生活绑架在孩子身上,他们活得自成一体,肆意姿然,美和诗意早将他们的生活填满,不需要靠孩子来获得生活下去的动力和源泉。
父母做好了自己,往往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孩子自己会从中得到启发,自发对父母产生尊重和信赖,并使父母的影响得以延续。
2. 彼此相爱
有人说,最好的家教是父母相爱。
饭叔是这样来描述自己父母的爱情的:
“因为我对我爸妈很了解,他们两个生活太甜美了。好像在他们的爱情里边,我们姐弟三个都是多余的。”
电影里有很多这种让观众吃狗粮的时刻。
互相为对方理发;祭祖的时候母亲用可爱的口吻说父亲“......好好吃饭,快快长大......”;一起爬山的时候父亲念词母亲马上变成歌来唱;母亲干活父亲喂粥你一口我一口;两个人在楼顶干活,父亲拿草帽给母亲带上;每次去哪里,父亲总是走在母亲后面,给母亲呵护。
两个人在一起已经过了50多年,饭叔说他们俩几乎没吵过架。虽然说吵不吵架不是衡量夫妻感情的唯一标准,但看这两个人的相处,他们就属于那种志同道合,恩爱得没有架吵的夫妻。
金婚当日,两个老人讲起结婚那会儿为什么挑那个日期笑意盈盈,被女儿起哄喝交杯酒,母亲还嗔怪地说父亲不看她,真正是羡煞死旁人。
在现代心理学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家庭关系里夫妻关系应该优先于亲子关系,国内某知名心理学者将夫妻关系形容为 “家庭的定海神针”。
夫妻关系好,家庭和谐,孩子在一个平和、充满温情的家庭长大,自然幸福感强,安全感足。
感情好的夫妻,彼此把更多的注意力和感情放在对方身上,而不是把过多的感情和期望投射到孩子身上,给孩子造成压力,从而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成长空间。
感情好的夫妻,即使孩子长大,渐行渐远,也会过好自己的生活,孩子也更能心无旁贷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因此夫妻关系好的家庭,亲子关系一般也比较好。
影片虽然对亲子关系着墨不多,但陆家的孩子和父母呆在一起都是轻松欢快的,整个家庭其乐融融,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这点。
3. 尊重孩子的选择
算起来,陆家三姐弟是与我爸妈他们属于同一个时代的。
他们那个年代偏保守,父母和他们都信奉认认真真做份工,最好可以做一辈子,规规矩矩找个人,不管怎样最好在一起一辈子,做份工作不开心了换一份,不结婚、离婚都是不光彩的事情。
而恰巧三姐弟都不是走寻常路的人。
陆家姐姐1964年生,是那个时代稀有的大学生,毕业后能力突出,很快当了领导。但貌似离了婚。
哥哥据说是当地神童,10岁那年因过人的音乐天赋被中央民族大学的教授来山区挑走,在北京上了大学,不到20岁就在清华教音乐,可以说是父母的骄傲。后辞去教职,和弟弟一起住在郊区的院子里,以音乐为生。可能未婚。
弟弟以前是个叛逆少年,15岁辍学离家,喜欢打架,在哥哥的帮助下去北京上了学,但没毕业。做过很多工作,画过画,做过足球运动员、编辑、酒吧歌手、平面摄影师,直到变成现在这部高分纪录片的导演。未婚。
这要是遇上有些父母,离婚相当于人生失败,放弃稳定的工作或者工作换来换去是瞎闹,孩子不结婚父母在家里抬不起头之类的话来回说,估计没有人敢回家了。
而陆家父亲怎么说呢,自己的子女优秀,老婆漂亮,要是有个小孙子抱抱,人生就知足了。
出于对孩子的关切,陆家父母没有免俗地也会变相催一下婚,但似乎也就是我表达一下我的意愿,至于你们要不要结、什么时候结,你们爱咋的就咋的吧。
对子女做的种种人生选择,陆家父母未必都能理解,但会充分尊重他们的选择,不横加干涉,因此陆家三姐弟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愿,想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而不会因为不符合父母的期待而每次回家和父母相互怨怼,不得安宁。
这也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最好的支持和鼓励。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最小最叛逆的饭叔在《我爸》里细致地写了父亲的许多言行,他认为父亲是最完美的角色,万一自己做错事,面对父亲会无地自容,并说:
“所以在我深陷泥潭的少年时期,横行街头的我,也没有太过出格,没有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总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在隐隐地监督。”
这种无形的约束力就是父母通过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描画的精神底色,这言行就包括好好生活、做好自己,夫妻相爱以及尊重孩子的选择,而这种精神底色有父母给予孩子的好坏曲直的标准,除了给予孩子力量,教孩子明辨是非,关键的时候更是可以牢牢地拖住孩子,稳住他们,不让他们的双脚腾空踏进深渊。
而像陆家这样的父母,怎么会不让孩子觉得可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