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梳摔在地上的脆响,至今还能清晰回想起来。不过寸把长的三根梳齿断在瓷砖缝里,姑娘红着眼眶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的模样,比那把断了齿的梳子更让我心里发沉。
起初我只当是件小事——不就是个按摩梳吗?掉地上能有多金贵?可姑娘的话像根针,扎破了我一直挂在嘴边的“没事”:“这不是梳子的事!你开车总爱回头摸后座的东西,有时候单手把着方向盘;骑车子听书,另一只手松了车把也不觉得危险,总说‘就一次,哪能那么巧’,这次梳子摔断了是小事,要是开车、骑车时‘巧’了呢?”
姑娘的话没说完,我脑子里先蹦出的不是路上的场景,倒是每天举着小外孙玩的画面。家里那个给孩子练爬行的斜坡垫,是塑料板扣合起来的,边缘的卡扣早就没了刚买时的紧实劲儿,有时候碰一下还会轻微晃悠。可我嫌孩子坐着闷,总爱双手抓住斜坡两端,把他稳稳架在塑料板上晃——一会儿弯着腰说“坐飞机咯”,让斜坡斜斜地带着他“俯冲”;一会儿又直起身子喊“坐轿啦”,双手跟着节奏一颠一颠,小外孙笑得眯起眼睛,我看着他的笑脸,只觉得孩子在我眼皮子底下,双手抓得又紧又稳,能有什么事?
妻子在旁边看得直跺脚,一趟趟走过来劝:“那塑料扣都松了,万一散架了怎么办?快放下!”我总不当回事,摆摆手就把她打发走:“你别瞎操心,我手劲儿大,抓得牢着呢,眼睛一刻都没离开孩子!”可那天姑娘顺着话头提这事儿时,一句话就把我问得哑口无言:“爸,那斜坡是塑料板扣起来的,你天天这么颠、这么晃,卡扣早松了,要是哪下没抓稳,或者塑料板突然扣不住散了架,你手再快,能立刻把孩子稳稳接住吗?”
这话像块凉石头砸在心上,我后知后觉地冒了汗。是啊,我总盯着自己的手、盯着孩子的笑脸,却没好好看过那塑料斜坡的细节——扣合处的缝隙能塞进指甲盖,最下面那块塑料板踩上去还会轻微变形,我只固执地觉得“我抓着就没事”,却忘了塑料卡扣会老化、拼接处会松动,这些藏在眼前的“小隐患”,一旦爆发就是大风险。万一真的散了架,孩子从半空中摔下来,磕在地板上、碰在桌角边,我那声轻飘飘的“没事”,能补回孩子的疼吗?
再想起路口常见的景象,心里更不是滋味:穿校服的学生、拎着菜的大姐、戴耳机的年轻人,骑着电瓶车等红灯时,手机都架在车把上,手指在屏幕上飞快划着。有次我特意停下来看,屏幕里既不是急事通知,也不是要紧消息,无非是小猫打滚的短视频、重复洗脑的神曲,可他们的眼睛钉在屏幕上,连绿灯亮了后面的车按喇叭都没反应。还有些人更悬,骑着车单手刷视频,车把晃悠悠的,好几次差点蹭到路边的行人,也只是抬头瞟一眼,手都没从手机上挪开,嘴里大概也在念叨着“没事,慢点开就好”。
姑娘怕我听不进去,还特意把林志颖开车出事的事翻出来跟我科普:“爸,你还记得林志颖吗?他就是开车的时候,可能是回头看了眼后座的孩子,一分神就出了严重的交通事故,面部伤得多重啊!人家开车那么多年,经验比你丰富吧?不照样因为这‘回头看一眼’的小事出意外?你总觉得自己开车回头、单手把方向盘‘没事’,可谁能保证你哪一刹那没留神,就碰上个突发情况?你能保证自己每次都这么幸运吗?”
这话让我心里揪了一下——我总觉得“就回头摸个东西”“单手把一会儿方向盘”不算什么,可林志颖那样的老司机,不也栽在“回头看孩子”这几秒的分神上?我之前开车时,好几次回头够后座的水杯,等转回头来,前车都已经踩了刹车,我慌慌张张地踩停,还安慰自己“反应快,没事”;还有次单手把着方向盘调空调,车轮蹭到路边的路沿石,我也只当是“没注意,下次小心”,现在想想,那些“没事”哪里是运气好,分明是侥幸没撞上真危险。
我们总爱把“侥幸”当“没事”。觉得牛角梳掉地上不一定会断,所以没伸手去接;觉得开车回头看一眼不一定会撞上,所以松开了方向盘;觉得骑电动车刷会儿视频不一定会出事,所以把注意力从路面上移开;更像我这样,觉得举着孩子晃悠时自己抓得紧、塑料斜坡不一定会散架,所以忘了卡扣松动的隐患。这些事单独看,确实都小得不值一提——断了梳齿可以再买,开车回头没撞上是“运气好”,骑车刷视频没摔倒算“反应快”,举孩子没出事是“抓得牢”。可所有的“出事”,不都是从无数次“没事”堆出来的吗?
新闻里说的路口相撞,不是突然就撞在一起的,可能是左边的人刷着视频没看红灯,右边的人想着“反正没车”闯了过去;路上的剐蹭,也不是平白发生的,或许是司机低头捡了下掉在座位上的手机,或许是骑车的人分心听了条语音;那些让人揪心的孩子磕碰,更不是凭空出现的,可能就是家长像我一样,觉得“在眼前就安全”,却忘了手里塑料斜坡的卡扣、桌边没贴的防撞条藏着风险。这些小到不值一提的疏忽,就像堆在门口的柴火,平时看着不碍事,一旦有个火星子,就能烧起来。
那天之后,我把断了齿的牛角梳收在了抽屉里,也把那个塑料斜坡垫仔细检查了一遍——把松动的卡扣紧了又紧,还特意找了根绳子在拼接处缠了两圈,再没举着孩子在上面晃过。现在开车前,我会把后座要用的东西都放在伸手能碰到的副驾储物格里,再也不回头去够;调空调、接电话都停在路边,双手稳稳把着方向盘时,心里才觉得踏实。陪小外孙玩,我总先把周围的小凳子挪开,把玩具上的小零件收起来,连抱他举高时,都要下意识用胳膊多护着点他的腰。不是我变得胆小了,是终于明白,“没事”不是靠赌来的,是靠把那些“可能出事”的小细节,一个个提前堵上。
就像那天我骑车去买菜,路过路口时,看见之前总单手刷视频的那个小伙子,这次双手抓着车把,手机安安稳稳揣在口袋里。我凑过去问他:“怎么不看手机了?”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前几天差点撞着个过马路的大爷,吓出一身汗,才知道那点看视频的功夫,真不值当赌安全。”你看,有时候不是不懂,是得真把“侥幸”的念头敲碎了,才会把“谨慎”放在心上。
毕竟,我们赌得起一把梳子的断裂,赌不起一次意外带来的遗憾;我们能接受“不小心”的小失误,却承受不起“总侥幸”酿成的大后果。生活里哪有那么多“没事”,不过是有人把“谨慎”藏在了细节里——开车前多检查一遍物品位置,骑车时把手机收进兜里,陪孩子玩时先摸一摸玩具结不结实,接东西时多伸一次手——这些事一点都不麻烦,却能挡住那些藏在“侥幸”后面的风险。
别等摔断了梳齿、差点磕着孩子、险些出了事故才后悔,那些我们以为的“没事”,其实都是没发生的“出事”。而我们要做的,从来不是赌“不会出事”,而是主动把“可能出事”的缝隙堵上,让“没事”真的变成“安全”,让日子里的那些小欢喜,不被突然的意外打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