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主要内容:
策略式干预技术针对什么是问题,什么是改变是如何认识的?
解决问题的努力,反而维持了问题!解决问题的努力,反而制造了新的问题! 例子:失眠
很多时候的改变,其实在更长远的尺度上去看,它是一种不变。举例:拖延症
书中会把“改变”起个名字,短时期的改变或具体状态的变化,叫做第一序的变化;第一序的改变维持了第二序的不变,第一序的改变指的就是解决问题的努力;而第二序的不变指的是维持或制造出了那个问题。
例子1:孩子不爱说话,妈妈解决问题的努力是不断逼迫孩子说话,越是这样孩子越不愿意说话,最后发展出不说话的特点。
例子2:逆反的情况,父母总是想控制,孩子就越反抗。
米兰学派的论断:所有的系统都在做同一件事情——他们用寻求改变的方式来维持不变。这里提到的寻求改变就是第一序的改变,寻求解决问题;维持不变是第二序的改变,维持这个问题继续在循环当中。
咨询师经常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如果同意帮助他一起制造这个改变,我其实是在维持不变;可是咨询师不答应你的要求,其实也是在维持不变,这是一个经典的悖论。在这个悖论里,不论你做还是不做,都是输,这就是在面临来访者带来的问题时,咨询师要在心中提醒自己的:这一刻他说出来的问题,我需要在情境中找到第三条路脱离出来。
如何在这样的悖论中脱离出来呢?可以利用米兰学派提到的反悖论的方法,即用要求系统不改变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改变,也就是利用不让他们改变的方式来改变。也可以说是要把来访者的问题,用一种恰如其分的,不引起麻烦的方式安放到他的生活当中,制造第二序的改变。
举:1:失眠。问来访者如果睡不着觉,第二天会有什么影响?让失眠的问题转换成如何让第二天更舒服一些。
举例2:尿床。由尿床的问题引到如何减少这个问题带来的麻烦?让家长多准备几个床单,让孩子随便尿。
两个例子中都没有要求来访者解决他的问题,而且引到来访者消除可能因为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带来的麻烦,要求他不变的方式促成他的改变,让问题成为朋友。
在策略式的干预方法中,同样需要通过1-2次的访谈,去获得来访者的生活信息,才能为他设计一个好的干预方案。
当来访者带着一个问题来找咨询师的时候,如何可以不以解决问题的目的,但是用这个问题更换的理解来访者的生活和来访者的系统。
举例:孩子写作业慢。首先让来访者举一个孩子写作业磨蹭的例子,而不是直接给一个结论,如说孩子是个不自觉的孩子。在沟通时要用白描的提问方式让来访者回答。还有问围绕问题的前因后果?这个问题发生了,然后呢?如何解决的?怎么平复的?可以将孩子写作业磨蹭的问题定义为妈妈不知道如何辅导孩子学习管教的问题,或者爸爸不参与孩子的学习管教的问题。
问题都是跟人的互动有关,只要了解人们直接的互动方式,就能转去不同的结果。
最后问的一个问题是:不同的人会怎么定位这个问题?同一个问题会不同的理解方式,不同的看法,如果在来访者的系统当中还有其他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去问一问不同的声音他会怎么去理解这个问题。这是互联网上最大的挑战,也是最好的转机。
让来访者不要改变问题可能存在的三种可能:稳定的因素;症状自然好转;跟指令对抗,不遵从来访者的建议,从而改变了问题。
学习心得:
1、粗体的部分是我在这堂课学习中的一些收获,这些内容对于我来说都是第一次听到的新内容;
2、通过学习我也感受到,很多时候来访者给出的都是一些点状的问题,如果咨询师仅在点上做工作,那么是不能够让来访者进入第二序的改变,而是需要跳出去,以第三双眼睛的视角去看待来访者以及他的问题,及全面也换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来访者看到自己问题的多个角度。
3、无论用什么技术,都需要做到两点,一是对人性中共性部分的全面学习和了解;二是对个性化的来访者进行深入的了解,尽量多的获取来访者的信息。
学习小组问题:
第2次课堂讨论的头脑风暴问题:来访者是一名公司职员,最近遇到一个“问题”:一位新入职的同事和他在前一份工作中有交集,两人曾经闹过矛盾。现在,这个同事加入来访者所在的部门,来访者感到别扭,无法自如地与他打交道,甚至不能正常互动(开会时,只要同事开口说话后,来访者就不想再发言)。现在你为这个来访者做咨询,在不试图解决“问题”(即消除矛盾)的前提下,你能想到哪些安放这个“问题”的办法?
我的几个办法:不要发言,一定抢在他前面说话,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要发言,你会在这段时间里做一些什么有益于自己的事情;与来访者探索如果总是不发言,对他来说有什么影响吗?如何解决这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