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学习】学习需要刻苦努力吗?

1. 对“刻苦/吃苦”学习观的误区:成人常欣赏“刻苦”中的坚韧精神,却忽略“苦”的负面感受,将自身“忍苦求甜”的经验强加给孩子,要求其忍受学习过程的“苦”以换取成绩的“甜”,这对孩子是不良暗示。

2. 孩子对“苦学习”的抵触逻辑:

孩子需天天面对“苦”的学习过程,仅靠想象“甜”的结果支撑,厌倦时还会被批评“不刻苦”,内心只剩对“苦”的讨厌。

孩子缺乏成人所需的理性与毅力,难以“忍苦求目标”,且人不可能在讨厌一件事的同时做好它,这导致家长越催学习,孩子兴趣越低。

孩子本有上进心,想做好学习、让家长满意,但若学习无愉快体验,会因无力调动主动精神而表现出懒散,并非“天性不成器”,而是上进心被扭曲。

3. 学习与玩耍冲突的根源:杜威认为正常情况下孩子能协调学习与玩耍,若出现冲突,问题在于教育环境存在不良影响(如将学习暗示为“苦事”、破坏学习兴趣),导致孩子逃避学习、沉迷玩耍。

4. 引导孩子学习的正确方法:

不把孩子当“能克服困难的英雄”,不拿“刻苦”施压,理解其脆弱无助。

按阶段聚焦核心目标:小学重学习兴趣,初中重学习方法,高中才拼勤奋;三者为因果关系,无兴趣则难有方法,无兴趣与方法则难有勤奋,且各阶段需并存。

消解学习中的“苦”:不提示学习是苦事、不施压,避免孩子产生苦闷;成功人士的“刻苦”本质是对事的“痴”与“乐”,而非真“苦”,外人仅看到表面的“苦”。

核心原则:让孩子喜欢或至少不反感学习,剔除学习中让其不快的因素,而非强调“刻苦努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