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曹雪芹讲故事手法超级娴熟,正叙、倒叙运用自如,时空切换流畅而不露痕迹,如果看得不够仔细,会错误地理解剧情,发生疑问。
比如,当看到第四回,门子问贾雨村:“老爷一向加官进禄,八九年来就忘了我了?”我一惊,这几回之间,就过去了这么长的时间了?不得不回头重读,看看是在哪里跟丢了。
第一回讲贾雨村中秋佳节得到甄士隐的资助以后,翌日即赴京赶考,高中进士。这别后之事,可谓沧桑巨变。在贾雨村是仕途起伏,在甄士隐则是家破人散,一败涂地。
在叙述这两个人不同的故事时,有两条叙事线。在一些古典文学中,我们经常见到作者遇到这种情况时,会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但曹雪芹不用这么说。两条线当分则分,当合则合,分合之间十分自然顺滑。如果读得不仔细,在线索的分合之间,可能就发生了错位。
起初我以为,甄士隐出家之后,贾雨村升为“本府新任太爷”,就是后来受贾政推荐,得到的“应天府知府”一职。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就等于说贾雨村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不久,就攀附上了贾家。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贾雨村起初经历了一些仕途的坎坷,他是在与甄士隐分别两年左右后,才到甄士隐后来投靠的丈人家所在地去做官的。刚到任的时候,在街上认出了甄家的大丫环。
他考中了进士,并没有想到去看望给他资助恩人,奉还赠资。因为认出了甄家丫环,才得知甄士隐的遭遇。他当时也有几分感伤,给了甄家娘子一些银两,但同时不忘纳了丫环做妾。他安慰甄家娘子,会好生寻访英莲的下落。实际这也只是一句空言,并无实质行动。
后来他被革职,赋闲了很长时间,教教书,兼各处游览,又得到机遇攀附贾府,谋得了金陵应天府知府一职。
在应天府知府一职上,受理了薛蟠因抢夺当年被拐的英莲,打死冯渊一案。这个时候,距离他承诺甄家娘子要帮助寻访英莲,过去了近十年。所以他也自然认不出,在他身边为他出谋划策,提供护官符的门子,就是当年葫芦庙的小沙弥。
所以起初刚看一两遍的时候,我竟一时错认为,贾雨村的这两次上任是同一次。因为这和作者的叙事方法有一定的关系。就好像你在欣赏一个艺人高超的表演时,他敏捷、干净利落的动作令人眼花缭乱。只有靠你不断回放,放慢节奏,才能仔细辨明那些细节。
贾雨村受了门子的点拨,又知道了薛蟠的身份之后,早已把甄士隐的雪中送碳之恩,以及英莲的可怜身世抛在了脑后。他选择了耍弄奸计,纵容凶犯,讨好权贵。
回望当初,甄士隐把他当成富有才学、志向高远的仁人君子,怜其孤身在外,邀他共度中秋,席间封银赠衣,助他奔赴前程。萍水之交能有如此义举,一般人都会感激涕零。但当时贾雨村很淡然,他“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第二天,也不当面辞行,径自启程。中了进士,也不回访致谢,甄士隐一家败落得无处容身,他概不知情。可见此人的无情无义,冷酷心肠。
所以认真地阅读,注意每一个细节,跟紧作者的节奏,把叙事线捋清,才能真正了解剧情,了解人物,把握他们的内心世界。
如果按我的误解,这因英莲而起的命案撞到贾雨村手里时,英莲才约五岁,比黛玉还小,怎可能到婚嫁的年龄。如此推算,那时英莲应该才十一二岁左右。
告诉自己,要慢慢看,细细地品。能读这样的书,是福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