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自愈力》是心理学女作家周丽瑗的作品。
这是一本讲疗愈的书,但我觉得它更像一本教写作的书,但它又有特殊的写作技巧。
这本书共分为三部份,基础篇教我们六感写作法,回顾篇教我们怎样写自传,对话终结篇教我们想象写作法。
在基础篇,我学到了用六感写作的方法。
在基础篇,它讲的是自由书写。自由书写的重点是自由,时间、方式、内容都自由。这有点像我们刚刚学习写作阶段,首先,我们要能写出东西来。毕竟是写作的基础阶段,就不能要求太高,只要能写出来就行。就顺着自己脑袋里的第一念头开始,想到什么写什么,直到思维断裂。
说实话,读到这里,我突然对这种写作方式有一种向往。对于上学阶段一提到写作就头痛的我来说,居然会向往写作。你能说这本书不是在提高我们的写作兴趣吗?
但它有一个要求,就是写出我们的真情实感。不管写的内容是什么,只要是我们自己脑袋里崩出来的真实念头,也许是开心,也许是郁闷;我们亲眼看见的,或美或丑;我们亲耳听到的声音,可能悦耳也可能让我们厌恶;我们亲自尝到的食品,可能让我们享受,也可能让我们想发吐;我们亲自闻到的气味,或者沁人心脾让我们想深呼吸,或者臭气熏天让我们赶紧捂住鼻孔;我们身体触碰到的,或柔软或坚硬,或温暖或冰冷。
总之就是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通过六感来写出我们的真实感受。当然这需要我们平时仔细观察和体会每个当下,并经常练习把它写下来。渐渐地我们的文章就会变得生动有趣。
在回顾篇,我学会了写自传的方法。
回顾篇,它讲的是通过对我们成长阶段的回忆,找到当时核心情绪所对应的事件。这个阶段,有点象是在教我们写自传的方法,回忆我们的童年、青春期、成年期,各个阶段的痛点。其实让我们开心的事,很容易被忘记,但让我们痛苦的经历,往往久久挥之不去。这也是我们写自传的重点内容。
我们为什么会成为我们现在的样子,当然与我们各个成长阶段都有关系。不管是童年与父母的依恋关系,还是青春期与父母的对抗游戏,或者成年后的恋爱和工作经历,都会有值得让我们回忆的过去。这是我们自己的成长史,也是我们的真实经历,更是我们性格形成的原因。
回忆童年阶段,重点要关注我们的依恋关系。即使我们已经完全记不起自己小时候的具体情况,但从我们现在的人际相处模式,就能推断出我们童年期的依恋关系是安全型还是不安全型。
我因为是我们家六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四,既不像哥哥姐姐一样能帮助父母分担重活,也不像弟弟妹妹一样能得到父母的更多关注,有时仿佛自己是个透明人。希望自己能够能干但又什么都做不了,让自己产生了自卑感;渴望得到关注,又怕父母责怪自己,这么大了还与弟弟妹妹争宠,让自己产生羞耻感。
回忆青春期阶段,重点关注我们的独立性、自我认同感、亲密感和认知水平等。我从这里了解到,我的依赖性太强,总觉得自己离不开别人的照顾,也是对自己不太自信的表现。由于我青春期经济件差,长期营养不良,身体发育得并不好。因此形成了自卑的心理,这导致了我成年后,低自尊的表现,不喜欢社交,有一定的社交恐惧症,有时容易对人发怒,过后又会贬损自己。
回忆我们的成年期,重点关注爱情与丧失。每个人的恋爱都是甜蜜的回忆。也许我们曾经的恋爱对象并没有与我们走到最后,但并不表示这个经历就不美丽。因为它发生在我们最好的年华,不管是苦是甜,都值得我们回味。这当然是我们最好的写作素材。
成年期,也会有一些重要的人,会陆续离我们而去。每一段离别,都应该好好告别。我生命中一位最重要的人,就是我的爷爷。因为我们小时候,父母要出工挣工分,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我们。照顾我们的就主要是我的爷爷。我的爷爷在我工作后的第二年就去世了,但我没能与他好好告别,这成了我人生的一大遗憾。
在对话篇和终结篇,我学会了想象写作的方法。
对话篇和终结篇,让我们与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进行对话,学会理解自己和理解父母。
我们可以请出我们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与他们进行对话。这个重要他人,是对我们的成长有激励作用的,没有伤害过我们的,当我们想到他时,就会一种温暖和安心的人。这个重要他人,也许已经离开人世,也许在他离开时,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并没有好好告别,让我们遗憾终身。
这时,就要发挥我们的想象,把我们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请进我们的回忆片断中。把我们想对他说的话,说给他听,想象他就在我们身边,想象他会对我们说什么话,说给我们自己听。把这些想象的对话和经历以及感受,都写下来。
我通过这个方法,弥补了与爷爷的好好告别。虽说这个经历是我想象出来的,但这个感受是真实的。每次我翻出这段与爷爷的告别经历,都会禁不住泪如雨下。这也是我改写的我生命故事中的一小段。
作者与作家的区别在于文章的“灵魂”,如果你能写出真情实感,你的文章就有“灵魂”。
如果你也想成为一名真正的作家,那么请阅读这本能教会你写出有“灵魂”文章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