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银发经济、养老金融与中国特色
2024.12.31.闫安
巧了,本来若有所思的问题。年终岁尾最后一天,围绕养老金融、银发经济之中国特色问题,受《新金融》副总编辑刘能华先生之邀,点评一二,主要动力来自于学习交流和总结提升。
看了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集体在《清华金融评论》发表“构建普惠养老金融生态圈,促进养老产业发展”论文。联想之前在CAFF50微信群里看到的“交银养老五大礼包”即“养老金金融、养老消费金融、养老产业金融、养老财富金融、适老化金融服务”,………多少有点如鲠在喉,话到嘴边,欲言又止。
交通银行是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中文核心期刊《新金融》主管主办单位。2023年因与驻站研究人员郑辛如博士后联合发表一篇《艾伦条件下补充层养老金信托管理与功能监管》文章,而得以结识和领教了《新金融》独立研究立场、严谨学术态度和上海特色的精细认真。令人敬佩有加。
现在点评他们大作,提点不同认识,多少有点失敬。好在他们有大格局、大胸怀。从命,权当学习交流。不当之处亦在所难免。
一、明确“银发经济、养老金融”中国特色共识性语境
显然,围绕国家战略、国家政策、国家文件对银发经济、养老金融、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关系定义,是中国特色共识性语境前提。否则,学术研究意义不大,对话交流也容易无的放矢。
(一)“银发经济”定义
2024年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银发经济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银发经济包括多样化需求、多样化产品、多元化服务等。文件要求养老事业产业协同发展。
养老事业包括“老年助餐、居家助老、社区便民、老年健康养老服务、老年照护、老年文体服务、农村养老服务”等。
养老产业包括“老年用品、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康复辅具、抗衰老、养老金融产品、旅游服务业、适老化改造”等。
养老事业产业要素保障包括“科技创新、用地用房、财政金融、人才队伍、数据要素、防涉老诈骗”等。
(二)“养老金融”定义
2024年12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 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中国式养老事业、发展银发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亿万人民福祉。“养老金融是综合运用信贷、保险、债券、股权、理财等金融工具,满足社会成员的多样化养老需求,服务银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金融活动总和,包括养老金管理、银发经济融资与风险管理、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及老年群体金融权益保障等。
(三)统一认识必要性
“发展养老金融是促进中国特色金融和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良性循环的关键着力点。”是“五篇大文章”发展命题之一。
聚焦养老金融,个人认为业界CAFF50过往将养老金融定义为“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或者中国老龄研究中心党俊武先生“老年金融”定义,以及交银养老此次养老金融五个大礼包“养老金金融、养老消费金融、养老产业金融、养老财富金融、适老化金融服务”等等,都需要统一认知,达成共识性语境。
这也是中国特色“金融政治性、人民性”“金融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宗旨”要求所在。无需讨论。
二、明确养老金融事业与产业关系,是养老金融生态圈和谐发展的前提
年终央行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界定养老金融内涵和外延”,与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对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定义相类同。
即——养老金融体系同样有“事业、产业”之别。事业体现公益性、社会性,产业体现市场化、逐利性。不能混而淆之。否则把不赚钱的“事业”干成营利性的“产业”,必然会出现“政策、市场双失灵”现象。必然会出现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郑功成会长一再指出的“社商不清”严重问题。
所以,交行《清华金融评论》“构建普惠养老金融生态圈,促进养老产业发展”论文中,提出把“夕阳事业做成朝阳产业”是个浪漫但有欠严谨的提法和表述。
事业无所谓“夕阳”,或者因为是事业,就永远是“朝阳”。否则,事业不可持续。同样产业也有“启动、发展、高峰、衰老”周期,到是可以用“朝阳、夕阳”来描述。事业和产业不可同日而语。学术研究和探讨而言,需要辨析概念内涵外延。
“养老金融”正如央行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牢牢把握健全体系、增进福祉的总要求,界定养老金融内涵和外延”“夯实金融服务基础,构建长效机制” 。
(一)养老金融事业
“养老金融事业”指国家层面公益性“财政金融”和社会层面非营利性“社会金融”两部分。
“财政金融”包括中央预算内投资相关专项使用范围项目,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银发经济产业项目,以及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等。
“社会金融”聚焦解决社会民生问题及养老事业发展问题。包括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民生金融等。
社会金融与社会企业性质一样,通过市场手段解决社会急难愁盼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金融转型方向。针对性解决“有钱才干,没钱、没补贴不干”营利性金融市场失灵。非营利性社会金融可以弥补公益性有为政府和营利性有效市场“中间地带”,起到填空白、补短板重大金融创新价值作用。
社会金融能够有效调动和配置社会各种“沉淀”资源和组织力量,运用金融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因而社会金融带有服务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性质,例如医疗卫生、养老服务、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
(二)养老金融产业
按照《民法典》三类法人界定,养老金融产业属于“营利性法人”,这也与公益性“特别法人”财政金融及“非营利法人”社会金融相对应。
养老金融产业容易歧义和需要区分的是营利法人与非营利法人之别。才能“内涵外延结合”,从根源促进我国养老金融体系完善。
营利法人是指以取得利润并分配给股东等出资人为目的成立的法人。这类法人主要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业法人等。显然我国绝大部分是股份制上市金融机构为主的金融市场构成。这在与养老金融“主链”密切相关的保险业领域犹甚!
其中,营利性股份制商业保险占绝对垄断地位,国际上均衡发展的持牌人合性、非营利互助保险组织,开业仅有5家,市场规模仅占0.2%。银行业而言就是服务会员的互助合作银行。
非营利法人是指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营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资人、设立人或者会员分配所取得利润的法人。非营利法人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互助金融(保险)组织、慈善机构等。
(三)养老金融体系与养老金融生态圈
养老金融体系发展目标要求,养老金融生态圈是中国特色愿景。
如前所述,养老金融体系包括公益性财政金融、非营利性社会金融、营利性商业金融。对应于养老事业、养老产业。“中间地带”恰恰是民生保障领域急难愁盼的“劳动就业、医疗卫生、乡村振兴、教育托幼、养老服务、助残扶弱”等公共品、准公共品领域社会性问题。
如此,就不难理解“养老金融生态圈”不是“剃头挑子”“社商不清”问题。或者营利性金融机构利润最大化原则的“挑三拣四”问题。市场失灵需要从体系根源解决,从社会金融增量供给创新解决,这也是中国特色金融政治性、人民性要求所在。
三、养老金融问题求解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养老金融包括“养老金管理、银发经济融资与风险管理、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及老年群体金融权益保障等。”
在明确养老金融体系与养老金融生态前提下,养老金融问题域主要出现在“混业经营乱象”。
(一)养老金管理问题
我国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发展几十年问题重重。最突出的是一二三支柱发展不平衡。三支柱“独立性”大于“层次性”。典型表现是补充层的“二三支柱”政策各是各,个人账户性质相同但缺乏有机联系。发展前景堪忧。业界却一片叫好声(或者直说客气话“叫好不叫座”)。缺乏问题意识。行业产业有市场经营利益诉求可以理解。
政策监管部门和学界研究需要警惕。主要原因在于“分业监管”“九龙治水”难以适应养老金混业发展。建立养老金统一功能监管、行为监管是当务之急。
混业视角而言,“二三支柱”账户转移是政策重要突破口。这在英国NEST(国民储蓄养老信托)覆盖中小企业、自雇人士,以及学者董登新先生研究成果美国“403(b)从第三支柱华丽转身为第二支柱”“IRA功能从第三支柱扩展渗透至第二支柱”“立法赋予IRA十分重要的“转账”(rollover)功能”(原载《中国劳动保障报》理论版2018年8月28日)中,已有学术界成果性的理性、专业分析。
熟视无睹乎?
(二)银发经济融资与风险管理问题
银发经济融资与风控主要在金融体系占比90%银行业。问题在于股份制营利性银行主导主体模式下,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养老金融事业部”等做法,如果不在考核激励根源上做出调整,就是“换汤不换药”。因为营利性金融机构无论银行、保险、证券,市场原则追求利润是第一位的。考核也随之配套。屁股指挥脑袋。
问题解决,一是组织层面大力发展非营利性法人金融机构,如持牌互助保险组织、互助合作银行等。二是营利性金融机构内“普惠金融事业部”考核,公开化、公示化、不设利润指标,考核完成率。三是改变约定俗成的只有银行业才能叫“普惠金融部”。换言之,“金融不仅仅指银行”。银发经济营利性金融与非营利性金融的风险管理同样要有所区别。
此外,养老金混业模式下,在职积累期最需要的是公允指数化业绩基准,成为信托管理模式下绩效评价基准,便于市场竞争和投资者选择。
养老金是资本市场压舱石,是扭转间接融资为主金融模式转型发展之关键,是连接实体经济和分享社会发展成果最直接方式。即养老金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化。促进资本市场长期可持续繁荣。
(三)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问题
交行论文中分为“活力阶段、弱能阶段、失能阶段”。当然还要有备老、适老、养老、终老过程。城乡社区基础投入均衡配置是社会公平尺度,也是投资拉动、生态发展和共同富裕必由之路。包括互联网赋能普惠。
在我看来,需要三个维度视野下的“交集域”,求得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的“社会效益产出比”公共解决方案。社会金融与社会企业融合创新,是供给侧深化改革突破口。
即除了银发经济全生命周期视角外,还应该包括“9073”中华养老传统的场景化服务,特别是社区居家场景,这是养老事业产业政策引导和发展关键。不是西方“机构圈养不接地气”不同养老文化。
此外,还应该包括养老金融产品服务的供应链、产业链生态圈维度。这样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才能融合发展,提供与生态圈上下游产业配套的一站式“养老金融综合解决方案”。这其实也是养老金融混业发展的融合创新优势所在。即养老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新质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其中,保险业在银发经济内循环主体“医康养护保”全生命周期产业链生态圈中,无疑处在“主链”位置。
(四)老年群体金融权益保障问题
同理,上述养老金融服务体系,混业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如交行论文说的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充实普惠养老金融产品库”外,关键点在于不同生命周期、“9073”社区为主场景、养老事业产业生态圈的“公共交集领域”。这是老年群体金融权益保障的主战场。
简言之,就是中国特色、中华传统的“9073”社区为依托辐射居家的“97%”刚性需求场景。而不是现有银行、保险等机构服务网点的人性化、适老化。
概括说,就是中国版客户立场独立第三方立场,而不是传统金融机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利益驱动高社会成本的分业经营代理模式。融合创新服务,落地品牌化、连锁化、专业化“社区综合健康养老金融服务网络”。提供集医疗、健康,养老财富、养老保险、养老财富信托与传承、人身险、财产险等于一体的综合化养老金融产品咨询、销售和服务,实现风险全面管理。
养老伦理离不开“老龄化、少子化”社区公共家庭建设与文明延续。体现银发经济延迟退休与社区互助“老有所为人口红利”,“时间银行”社会志愿与社会互助相结合,是中华文明传承体现。避免左邻右舍“互不相识”现状。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是中华传统之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