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末代皇帝,大家最熟悉当属晚清皇帝溥仪,但今天要讲的是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他的年号是崇祯,所以被称为崇祯皇帝。明朝是古代封建王朝中最后一个汉族王朝,这个最后的汉族王朝正是葬送在崇祯手中。
1644年正月初一,北京城阴云密布,崇祯早早来到大殿,一个大臣都没有,等到上朝的钟声不断敲响,大臣们才稀稀拉拉的前来早朝。同一天,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正月初八,李自成挥军向东,直指明朝首都北京。面对大兵压境,崇祯召集各路兵马保卫京师。各路大将以各种理由在路上拖沓或者干脆不来,最后只有总兵唐通率兵8000赶到京师勤王。
大顺政权,图片来自中国通史
讽刺的是,唐通后来向李自成投降。被视为最后希望的勤王之师投敌,崇祯帝和大明王朝走到了穷途末路。
同年3月18日,北京城内的明朝官兵打开城门争相迎接李自成,北京城被完全控制。崇祯吃完最后的晚餐,亲自下手杀两个女儿,两位皇后自杀,然后叫自己的三个儿子化作平民逃出皇宫。面对生离死别,他感慨万千,可惜无力回天,最后和贴身太监爬上景山,双双自缢而死。
崇祯帝的结局非常凄凉,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但在自身难保的时候心里还装着百姓,上吊前写下带血遗诏。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明朝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奇葩皇帝,用三个关键词概括他们的奇葩之处就是:炼丹、好色、怠政。
嘉庆皇帝沉迷于炼丹,因为使用宫女的处女血炼丹,引发宫女案,差点被宫女勒死,有兴趣的可以去查一查。
万历皇帝由于立太子的问题和朝臣闹翻了,30年不上朝,不理朝政。
隆庆皇帝沉迷女色,纵欲过度,当了6年皇帝就死了。
崇祯即位,从哥哥手里继承过来的是一个烂摊子,这时的明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朝廷政治黑暗,后金在东北虎视眈眈。为了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大明朝,崇祯励精图治,在以下四个方面有难得可贵的表现:
1. 勤于政务,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为国事费尽心血,直到上吊前两天还坚持早朝。
2. 启用有真才实学的人,重视从科举之外提拔人才,改革了过分看重出身的用人制度。
3. 严格要求自己,不贪恋女色,过着苦行僧的生活。
4. 明朝后期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崇祯崇尚节俭,在吃饭穿衣上面尽量少花钱。
崇祯,图片来自中国通史
和这些奇葩皇帝比起来,崇祯皇帝简直好上十倍、百倍,是明朝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好皇帝。
复兴明朝面临三大难题:
一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
二是东北崛起的后金政权
三是愈演愈烈的农民起义
关于阉党乱政问题,要从崇祯的哥哥朱由校说起。
朱由校的父亲是万历皇帝的长子,但是万历不待见这个儿子,一直想另立太子。这个皇长子的日子过得非常郁闷,自己的儿子也跟着不受待见,太监经常抱怨,因为觉得伺候这个皇子、皇孙前途无望。这时候,魏忠贤兼管小皇孙朱由校饮食,他和别的太监不一样,这个人性格开朗,特别讨人喜欢,对主子忠心不二,陪着皇孙一路长大,二人关系非常好,如同亲人。朱由校的父亲当了一个月皇帝就死了,朱由校登上皇位。他喜欢做木匠活,是这方面的天才,手艺比工匠还好,被称为木匠皇帝。他沉迷于木匠活,心思不在朝廷大事上,这就需要一个人来处理国家大事。他最信任、最亲密的人——魏忠贤受到了重用。
魏忠贤是个目不识丁的太监,知识水平和素养都不行,但由于和皇帝的特殊关系,出任秉笔太监。皇帝不管事,朝廷大事由魏忠贤决断,这就形成了宦官干政。由知识分子组成的东林党人和魏忠贤势不两立,东林党纷纷上书反对太监干政,短短几个月内弹劾魏忠贤的奏折多达七十多封,但皇帝对魏忠贤极度信任,东林党毫无办法。
政治嗅觉灵敏的官员看到了皇帝和魏忠贤之间特殊的主仆关系,纷纷投靠魏忠贤,甚至拐弯抹角认他做干爹。短时间内,大家纷纷效仿,全国各地的官员争先恐后给魏忠贤建生祠,在全民崇拜之下,魏忠贤被称为九千岁。势力膨胀的魏忠贤制造冤狱杀害反对自己的大臣,启用只会溜须拍马实际能力低下的官员,朝廷因此乌烟瘴气,百姓苦不堪言。
魏忠贤万万没想到,朱由校在位仅仅7年就死了,由于没有儿子,根据祖制,弟弟朱由检继承大统,这就是崇祯帝。
古代中国往往“一朝天子一朝臣”,崇祯登基意在复兴明朝,所有阻碍复兴的势力都将被铲除。魏忠贤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试图用怀了孕的宫女冒充先帝的遗腹子,但由于内部意见不统一,没有实施。
明朝历史上有很多皇帝沉迷女色,其中就包括崇祯的哥哥朱由检,这也导致了短命和大权旁落。魏忠贤想获得崇祯的信任,试探性的给崇祯送了四个大美女,其中有一个叫陈圆圆,后来成了吴三桂的女人。初登帝位的崇祯为了避免引起魏忠贤的警惕,暗自收下了这几个美女。
和好色哥哥相反,崇祯生活节制,魏忠贤为了让崇祯沉迷女色,命人在殿内点起熏香,这种熏香散发的香气会使人意乱情迷。崇祯明察秋毫,发现后立即毁掉熏香。
新皇即位,反对阉党的势力通过奏折抨击阉党集团,以此试探崇祯的意图。此举和崇祯一拍即合,崇祯将奏折内容公之于众,意在向天下表明自己对阉党的态度。一时间反对阉党集团的声音铺天盖地,形成舆论高潮,崇祯借机铲除魏忠贤。
崇祯18岁登基,即位半年铲除阉党,表现出的沉着和手段之高明,不亚于康熙擒鳌拜。被魏忠贤排挤的官员得到重新启用,冤案得到平反。经过这一番整顿,朝廷上下一片欢欣鼓舞,认为有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大明中兴有望。
崇祯开了一个好头,信心倍增,开始着手处理后金和农民起义问题。
万历年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部落,实力逐渐强大。之后,建立了大金政权,史称后金。经萨尔浒之战,双方攻守转换,崇祯登基之前已经没有能力消灭后金,逐渐转入防御,后金对明朝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应对后金,崇祯启用名将袁崇焕,并赐尚方宝剑,授予便宜行事之权。话说这个袁崇焕确实有两下子,在崇祯哥哥当皇帝的时候,他经营辽东,多次打败后金的进攻,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受到魏忠贤的排挤,辞官回了老家。
后金的努尔哈赤对他评价非常高,说“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意思是起兵以来,无人能挡,只有袁崇焕有能力与我抗衡。本来袁崇焕被崇祯授予重任,抗金大任全权交给他负责,袁崇焕本该可以大展拳脚。
但意外出现了,崇祯二年十一月,后金皇太极率兵十万越过蓟州,逼近京师。袁崇焕率兵驰援京师,并挫败后金大军,解除了京师之围。但后金退军后,袁崇焕被崇祯凌迟处死。为什么处死,下面会讲。袁崇焕一死,明朝已经没有大将可以抵挡后金,直到明朝灭亡。
袁崇焕
也是从万历年间开始,由于万历常年不理朝政,导致官员贪污,政治腐败,对人民的剥削越来越严重。矛盾积累到了一定程度,爆发了农民起义,先后出现了李自成、张献忠等势力最大的几股力量。崇祯本来是有机会镇压农民起义的,但是在后金和农民起义问题上举棋不定,没有一鼓作气优先解决主要问题。
在后期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顾头不顾尾的局面。明军两面作战,结果两个问题越来越严重。
很多人喜欢对历史进行假设,如果袁崇焕没有死,大明王朝是否还有救?如果崇祯迁都南京,明朝是否可以避免灭亡?
但历史不容假设,即使袁崇焕没死,迁都南京,明朝可以续命一段时间,但终究会走向覆灭。
看过《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人知道,明朝在万历年间就埋下了病根。明朝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是几代皇帝不断挖坑,坑越来越大,最后积重难返。
很多人写文章分析崇祯的性格,力图证明是崇祯性格导致了大明朝灭亡。他的性格确实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急于求成、对大臣不信任、刚愎自用,但不是根本原因。如果在万历之前当皇帝,他很有可能是一位明君。
崇祯听信谗言中了后金的反间计以及袁崇焕的莽撞性格,都是袁崇焕之死的原因。但本质原因是明朝内部的党争。
袁崇焕上任之初擒杀了大将毛文龙,触动了魏忠贤余党的利益。后来后金大军威胁京师,袁崇焕带领外镇之兵进京保护皇帝,击败后金。守边大将带兵进入京师,是对皇帝的威胁,虽然袁崇焕是为了保护皇帝,但是魏忠贤余党趁机拿这个大做文章。
袁崇焕即使不死,也难逃免职的下场。党争是大明朝的顽疾,崇祯铲除了魏忠贤,但他的余党还在。所以说,即使袁崇焕不死,也无法挽救大明朝。
如果迁都南京,坐观农民军和后金缠斗,收渔翁之利,明朝能否续命?但是,忽略了一点,崇祯上吊后,明朝的官员在南京建立了南明政权,党争仍在继续,南明政权的结局大家也知道。崇祯跑到南京,难道就能改变结局?
明朝积弊已久,朝廷和农民的矛盾难以调和,党争导致朝廷上下不能一致对外,重文轻武致使军队打仗能力不行,内忧外患,大明朝病入膏肓,崇祯帝励精图治也无法避免国破家亡。
上面都是内因,人容易忽略外部原因,其实明朝灭亡还有一大外因——气候问题。17世纪气候异常,极端天气频发,全球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饥荒、瘟疫,进而引发了战乱。中国也不例外,明末连年大旱,粮食颗粒无收,加上官员腐败,农民活不下去了,揭竿而起。
明末的农民起义有两个特点,一是不止一个地方起义,多点开花,明朝疲于应对;二是镇压起义需要大量的银子,这些银子是从百姓手里征收的,本来百姓已经活不下去了,繁重的赋税只会让更多的百姓加入起义队伍,一边镇压起义,一边加税引发新的起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刚刚镇压下去,没过多久又起来了。
古人分析问题,有一套思考框架:天时、地利、人和。前两个是外因,难以控制,最后一个是内因,有办法控制。崇祯最多只能解决最后一个问题,气候这种外因他是无法解决的。像政治腐败、党争这种长期下来形成的不良风气,也难以短时间内解决。总结下来,崇祯既无法彻底解决内部问题,也无法很好地避免外部带来的影响。
崇祯是一位好皇帝,但是他生在了一个不好的时代。虽然他很努力,很勤奋,但历史潮流不以个人的意志转移,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挽救大厦将倾。
雷军曾经说过,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天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崇祯逆着潮流,失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读历史不是读打打杀杀,是读打打杀杀背后的原因,读政治经济,读社会百态,才能明智。
不定期更新文章,输出思考和总结,如果能与你共鸣,不胜荣幸。
公众号:华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