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今天的任务是整理《教育的目的》第一章节的思维导图,但是看到下面这段文字的时候,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思绪屡屡在我脑海中,趁着感觉还在,我把它整理出来。
相互关联的知识要从整体上加以利用,各种各样的命题按不同顺序可反复使用。
在一个理论科目中,选择一些可以应用的知识,同时用系统的理论说明来研究它,这个理论说明必须简单、精炼,尽可能地严格精确,那样就容易彻底正确地为人所了解。
太多一知半解的知识是悲哀的,理论和实践不应该混为一谈,儿童在证明和利用某个知识的时候,应该毫不怀疑地知道什么时候是在证明,什么时候是在利用。
思考:
我忽然间想到了学校在进行优质课评选的时候,大体就遵循这个道理。
(1)一节课中找到1个点,作为课堂讲解的目标。
(2)利用这一个点,把1个系统的知识给学生讲明白。
(3)恰当的知识练习,举一反三。
(4)结合生活实践练习这一个知识点和理论。
虽然睡得晚,中途又受了打扰,但我顽强的生物钟还是在清晨显示出了超人的力量。我在床上小坐片刻,把这几天所有的思绪理了理,并且快速做出抉择:课堂宁纯粹不要繁复,宁简约不要杂乱。讲得多不如讲得精,练得浅不如读得深。这个课,就上成语用型课。写作放在课外。贾平凹的文字好,用一节课的时间带领学生深深进入这个“好”,有价值。
文本特质一旦确定,备课思路就清晰了。理念、方向、且标永远是第一位的东西,而其他具体的技巧,也永远会在理念方向目标的指引下自然而然生长出来。
作为成熟的教师,在我的头脑里有很多语用型文本的备课模板,取出来就可以用。
我迅速确定课堂结构:看章,看段,看同,看词,四个主板块,从宏观到微观,一路看下来,基本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这一篇”的特点。还有一个辅助板块:看意。这个板块是侧重于人文性的。点到为止。以前上课,往往只围绕着“看意”。这样上语文课,这样面对普通的语用型文本,自然是偏了。现在要扭转过来,教学重心老老实实放在语用上。这于我,是很重要的领悟和改变。
我更快地选择了推进各个板块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于我,具体怎么教的难度小于确定教学内容。
读章是整体俯瞰全篇的过程,重在理解例面描写和学贾平四的选材。我设计了两个小问题:
1.自由说话“我在看到了风,那风啊……;我看到了雨,那雨啊……”以此帮助学生理解文意把握侧面描写的妙处。而且问题难度小,学生都有的话说,课堂起势比较平和,容易调动激发学生。
2.学生自由总结“在贾平凹的选材中,既有生物,也有;既有动物,也有;既有天上飞的,也有,还有;既有动景,也有……”从十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多角度思考作家选材的特点。
读段,确定我主讲,让学生认识到写景纵式展开和横式展开的两种方法。
读句,采用同类信息聚合法,在诵读指导中引导学生领悟贾平凹写句的妙处。
读词,则鼓励学生和贾平凹PK,在调换比较中让学生领悟作者炼词的精妙。
这四个板块的教学,都用七言诗句的形式做小结。学完,一首古诗就完成了。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
至于“看意”板块,就算是全课的收束了。不讲,不做拓展,只读,领读和全班性的诵读。这样的文本,如能在诵读中让学生背诵下一部分,领悟一点点,那真是善莫大局。
《备课到底备什么》 王君:《贾平凹《风雨》备教笔记》
王君老师的这节课,基本上就是按照这样的写法来进行的。【我觉得案例还不够妥当】
优质课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矛盾,这种矛盾因为考试而生成。
我们这次停课不停学,为什么各地的教育部门没有办法把很多优秀的课拿出来让学生观看?
因为这样的课程虽然说非常精彩,但是跟学生的考试关联性是不大的。
我们的老师并不是不优秀,讲不出好的课程,而是老师们迫于考试的压力,被迫要讲考点。这些优质课程虽然说非常精彩,但是距离考点来说,相差甚远。
所以地方上的优质课程即便打开了,学生观看的可能性也非常差,因为对学生的考试而言,这些课程即便再精彩也不够实用。
我们精心准备的优质课好看,但是距离考试太远。老师们精心准备的考试课不好看,但是又对考试非常的实用。
真是说不清谁对谁错。怀特海的教育理念是对的,优质课的评选方式也是对的,但是在考试面前这些理念反而是不对的:你讲的再好,但是又没怎么讲考点,我考试怎么得分?
现在的考试关系到了学生的等级;
现在的等级关系到了学生将要分配的教育资源;
现在的教育资源关系到了学生以后将要得到的社会资源。
太复杂了,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