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种方法放诸四海皆准,那就是宽恕心态。这表示你只能从自己身上下手,而不是去改变别人。
问:可否谈谈“会痛的才是爱”这个观念,比方说要是小宝宝整晚一直哭闹,我们该怎么分辨什么时候抱他,什么时候不该抱他?
肯恩:所谓“会痛的爱”指的是不能不订立规范且设下限制的爱。真实的爱是抽象而不拘形式的。我们不妨把爱想象为一道河流,河床走向或东或西。河道上也偶有石块或树枝。然而不论河床是哪个走向,河道上有哪个障碍物皆无碍于河水的流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我们与孩子的互动自不例外。爱有时化身为某种形式,有时则以不同的样貌出现。会痛的爱就是其中一种形式。一旦你严定规范就会有明显的应对方式,但如果你硬把某种形式当成一成不变的准则就会问题丛生。换句话说,我们应以自由开放的心态因时因地寻找最易于爱的形式,就好比说你内在有个总指挥,你只需顺着他的指挥弹奏,时缓时快,时而澎湃,时而轻柔,你不再受限于乐谱,否则就会衍生问题。问题不在于那些传统观念,而是我们将它奉为圭臬。许多人将自己的经验写成书却意识不到他们的方法或许对自己有效,但别人未必受用。不过有个原则确实放诸四海皆准,那就是放下自己的小我。至于如何放下,那可不是用成文的规则所能明定出来的。
这正是为什么《奇迹课程》没有一套定法可循,而你的问题也不会有标准答案。事实上,《课程》全书将近一千四百页。耶稣只在〈练习手册〉立下一个规定,每天的操练不要超过一课。它之所以没有规则可循,因为每个人都大不相同。由此可知,会痛的爱不过是爱的一种形式而已。我们不时听到有些父母信誓旦旦地说,绝对不再高声斥责孩子。然而有时候高声斥责反而是恰如其分的爱的表现。有些夫妻约法三章:吵架绝不隔夜,入睡前一定要和好。我并不是说这样做不对,只是也许对某些夫妻而言,爱的最佳表现形式说不定就是带着气愤入睡,隔天醒来却明白什么事也没有。换句话说某一套准则也许适用于某个人、某对夫妻、某个家庭,但不见得适用于其他人。硬将某种方法套用在所用人身上是行不通的。只有一种方法放诸四海皆准,那就是宽恕心态。这表示你只能从自己身上下手,而不是去改变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