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行为人
第四节:理性和非理性;主观主义与行为学研究的客观性
1. 理性和非理性
人的行为必然是理性的,所以“理性的行为”是一赘词,须扬弃不用。
理性与非理性,用来形容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不适当的、无意义的。行为的最终目的总是行为人某些愿望的满足,任何别人都无法以其价值判断取代行为人的价值判断。
通常被理解为“非理性”的是追求“比较高层次的”、“理想的”满足,而追求“生理的需求”,被视为比前者更为理性的。但是在行为学中,这些涉及行为人目的的判断是没有意义的,凡是人之行为,皆是理性的,或者说,人只要行为(选择手段去达成目的),便是理性的。
2.手段达成目的与否不能判定理性与否
若理性与非理性,用来形容达成目的的手段时,便含有了判断的意思,关于手段是否合适、充分的批判。
人的理智并不会永远不出错,且常常在选择和实施手段时犯错。但即便其选择的手段无法达到其预期的目的,其行为依然是合理的,因为这个行为是其理智考虑的结果,即便存在着对因果的不完全认识,但他的企图依旧是为了达成一个明确的目的,即便其最终目的没有达成。
如书中用医疗的例子,现在看过去,无效率的医疗行为不是非理性的,因为那依然是为了达成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只能说现在的医疗行为比过去的有效,不能说现在比过去理性,同理,未来看现在依然也只是其医疗行为更有效,但过去、现在、未来的医疗行为都是理性的,都是为了达成目的所采取的手段。
3.行为的反面不是非理性的行为
在人的行为学中,行为的反面不是非理性的行为,而是行为人的意志不能控制的身体器官和本能,对刺激的被动反应。此外,若一人对身体器官和本能、对刺激的被动反应施加干预,那便是理性的行为。
4. 主观主义与行为学研究的客观性
行为学对存乎于每个人心中的行为人的主观目的不做分析与判断,而是视作最终给定因素。所以人的行为学呈现为主观主义。
由于行为学研究的是对象的手段是否适合达成目的,不涉及其行为的动机、原因和目的这些给定的、无法进一步分析的事实。所以无论种族、地域、阶级、意识形态等,行为学的理论对人的行为普遍有效。这便是人的行为学的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