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死亡?——这是今天准备日更时,突然从脑袋中冒出来的问题。
说来奇怪,以往经常开始写文之前,我都会事先拟好主题,大致构思好框架,再动笔。
可如今,我更喜欢这种灵光一现闪现出来的主题,以至于很多时候在正式开始日更前,我也不知道我到底想写什么,能写什么。
一切都自然而然的发生,这是当下写字的状态。
像极了死亡。
死亡,听上去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命题,但却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不得不面对的命题,谁也无法逃避。
正因为这样,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它。
最近因为工作的动荡,让我想到了很多过往的人和事,其中也包括那位与我同龄的年龄停留在32岁的朋友,他让我第一次真切的直面一个人的死亡。
于是乎,我开始翻阅关于死亡主题的书籍,连着读了三本:
一本是32岁复旦女博士于娟留下的临终感言《此生未完成》;一本是哈佛医学院教授阿图葛文德对于衰老与死亡的思考《最好的告别》;还有一本就是今天刚刚看完的12位临终者的人生故事《遗愿清单:一个临终关怀工作者的手记》。
看完感慨良多,于是记上一笔。
首先,说说作者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作者本来就颇为传奇。传奇在哪儿呢?传奇在她尚是一位19岁的懵懂少年时,就直面了她最好的朋友的死亡,而她就是给朋友做安乐死签字的那个人。
此后,面对周围朋友的指责,她得了PSTD(创伤后应激障碍),一年都不开口说话,直到偶然的以此机会,去了福利院,见到一个小女孩,她终于开了口。
而后,她开始努力让自己好起来,并且想要搞清楚,死亡的真相以及秘密。于是,她回到了当年她最好的朋友安乐死的医院,见了当年了医生,并成为了一名临终关怀工作者。
在之后,在她的陪伴下,送走了数十位老人,以及很多个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渐渐找到了死亡的真相。
其次,说说故事
书中讲了12个临终者的故事,这12个人中,有为了照顾自己智力缺陷的孙女,即便得了癌症仍不敢死的奶奶;有原本拥有一家三口幸福生活,但却阴差阳错吸毒坐牢家破人亡的爷爷;有一生无生养,却将爱全部给予养女临终仍怕拖累女儿孤身一人面对死亡的母亲;有养育四个子女却多次出轨,临死都无法得到儿女原谅的母亲;有天生残疾自小就被父母遗弃的女孩……看他们的故事,太多心酸,太多不容易。
那他们是如何面对死亡的呢?
有恐惧,有坦然,有抱怨,有悔恨,很多种情绪,夹在在一起。
那问题是,陪着这么多人走向死亡,看着这么多人最终离开,作者得到的死亡真相是什么呢?
书中说: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我们对死亡的看法。我们必须知道,死亡本就是这世界上最寻常也最公平的事情,人人都会死,谁也逃不过。
这听上去很简单,可是真正做到,很难。尤其是当我们面对选择的时候。
最后,说说感想
看完这本书,我最深的体会是:直面死亡,需要太多勇气;而活得明白,更需要足够的智慧。
看完整本书,我一直在想,其实书中所说的道理,我们都不止一次的听过,可为什么我还是看的那么投入,还是哭的那么伤心。
想来,只因为我们听到的都是理论,都离我们那么遥远。而作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时每刻都在见证死亡,这该需要一颗多么强大的内心啊。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了解死亡这件事?
说到底,只是让我们活着的人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活在当下。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死亡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对我们而言,能做的便是,看清它,接纳它,然后好好地活,如此一来,当死亡真正来临的时候,我们才能好好地死。
PS:这是念忘间的第1篇读书笔记
书名: 《遗愿清单:一个临终关怀工作者的手记》
作者:纪慈恩
用时:6小时1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