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而我们人类则只能通过我们的肉眼来观察这个世界。这常常会造成一些问题。
我们观察物体的方式
古人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肉眼所看到的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所以如果我们一如既往地盲目相信自己肉眼所看到的内容,那么我们将会对很多事物产生错误的认识;相反,当我们用与平常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一些事物,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比如在视错觉大师埃舍尔的这一副作品——《瀑布》中,瀑布的上端和下端应该是不存在高度差的,但是他通过绘画技巧和透视关系让你以为他们存在高度差,但是当你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这副图中所包含的悖论,相似的,还有著名的莫比乌斯环。
哪一面是正面,哪一面是反面,完全取决于你通过什么视角来看这个图。
接下来在来介绍一个美术上的名词——透视关系。
想必学过美术的大家肯定对这个词不陌生,所谓透视关系,就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由于绘画只能在一个平面上进行,如果我们要画出立体的景象,我们就要通过透视关系来模拟。
最常见的透视关系有:一点透视,二点透视,三点透视和散点透视。
一点透视
当在室内小场景,或者是正对一个建筑物或是在街道中央的时候,一般都是一点透视,即,所有的线条都朝着同一个透视点消逝。
二点透视
二点透视是最常见的透视情形,当你在侧面观察一个场景或者物体的时候,消逝点一般都是两个。二点透视又称成角透视,就是景物纵深与视中线成一定角度的透视,景物的纵深因为与视中线不平行而向主点两侧的余点消失。一般在室外景和较大的室内景中常见(如阶梯教室)
三点透视
三点透视简单来说就是二点透视加了一个俯视或者仰视的效果,一般用于俯视图和仰视图。
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在中国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使用了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顾名思义,由于画面中画家的视角是不断移动的,因而产生了多个消逝点。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一个同样的物体,采用不同方式去观察,以及进行艺术创作,效果大相径庭。同样一个建筑,我们可以分别用一点,两点,三点等透视方法来进行绘画,这就是切换视角的“魔力”。
总结
苏轼曾在《题西林壁》中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取决于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当我们观察一个事物时,不能只从一个角度观察,有时适当的“切换视角”,就会有新的发现,这就是“切换视角”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