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构:观点,论据,升华
2论点:不要主观思维教育孩子
3论据:
事实论据:孩子总是让“我”讲同一本书,已经五遍了,“我”很没有耐心,最后让孩子自己读,发现他全部记下来了,并一些难懂的词句也理解了,这这时候才发现孩子并不是在听故事,而是在好奇,在学东西。
一个朋友的孩子用总是在玩豆豆,后来有一天孩子将依次大小的顺序将豆豆全部放去瓶里,发现孩子在一个过程摸索出来时间管理的“智慧”
一个朋友的孩子总喜欢在睡前玩所有的玩具,后来才知道是处在秩序敏感期。
理论论据:无意中发现楼下的各种果子的花开了,千姿百态,有感而发赏花的心情有等待,有盼望,有惊喜,有欣赏。养孩子也是如此吧。
4故事:
文艺中带有干货,有细节,有情感,有感悟,有方法,这是一篇很讨喜的文章,话题很讨喜,写作方法很讨喜。
作为一个还是单身的我看到这篇育儿文章,我觉得是幸运的。
因为会发现,很多作为父母总是以以一种很主观的爱来教育孩子,“我这样做,是为你好”这种绑架式的教育还想望子成才的心理,最后却适得其反不是吗?
里面有三折故事讲到孩子们总会做出一些看似“莫名其妙”“匪夷所思”“不可理喻”的“坏孩子”行为;孩子总是要求读同一本故事书?孩子总是喜欢玩豆豆?孩子总是在睡前的时候要玩遍所有的玩具?……当大部分人遇到这样的问题本能的反应就情绪来解决问题,不耐烦,发火,敷衍。从来没去想过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背的意义是什么?怎么解决?
5金句
1做家长的有一个误区,喜欢从自己的角度去评价孩子的行为,但是我们其实真的不完全了解孩子。他们的想法,他们的目标,他们做一件事情的理由,也许都不在我们的预期之中。
2孩子生来并非一张白纸,需要我们不停地涂上颜色,确切的说,他们应该是一副画卷,本身是有底纹的,随着成长会慢慢晕染出瑰丽的颜色。
3如果家长对孩子有什么义务的话,我觉得最重要的有两项,一个是保护,另一个就是成全
4孩子做事拖拉,往往是因为他们处在一种没有压力、无忧无虑的状态下。孩子热衷看电视,玩iPad,是因为他们没有小伙伴一起玩,他们无聊。孩子会说谎,是因为真相不能被接受。
5就是把孩子当成孩子,在尽量大的范围内,允许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