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很多篇章后面都有“异史氏曰”几个字开头的段落,这是蒲松龄仿照司马迁“太史令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评论、感想、心声。这一部分,才是研究蒲松龄思想的核心所在。我要了解的不止是故事情节,我心中的重点其实在篇尾的议论所要表达的核心价值观。有感动的涕零,有无奈的慨叹,有激昂的批判,有深刻的讽喻,还有忧国忧民、普济救世的情怀。
正是因为有了远大的格局、托鬼言志的奇特方式,以及不俗的文字描写,才使得《聊斋》没有沦于怪力乱神、淫邀艳约的下等小说之列。这可是多少万本鬼故事都比不了的。
聊斋故事多数短小而精悍,独立成篇,从哪一篇看起都可以。每天读几篇就可以,这一部书我是要细细精读的,不着急。用小故事反映大思想,这才是文人的厉害之处。
昨日翻到“马介甫”篇,文章后部分还有一篇长长的赋,犹记“鸠盘蓬首在人间,也要香花供养”之句,刻画出泼妇的丑恶形象。也许我可以和蒲先生学学,如何骂人骂到最高境界。一笑,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