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你待会下班送我回家呗,反正咱们顺路”
“你下楼正好给我把快递捎上来呗”
“儿子,你表弟毕业了,你把他弄进你们公司吧”
……
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上述几种人,他们借着关系,用人情世故绑架着别人。
依照他的意思做了心里堵得慌,不依照他的意思做,他就会给你贴上一个不懂人情世故的标签。
成年后我们越来越难以保障自己的心灵独立,总是有莫名其妙的人闯进我们的生活然后大闹一通。
而我们只能勉强的维持着“边界感”,努力为自己的心灵清理出一片净土,今天智善心理想来聊一聊,成年后最大的勇敢——边界感。
一、边界感是勇气也是善良
边界感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原意是指心理边界,通俗来说就是你的事情归你,我的事情归我。
在人际交往中,边界感就像是一个很大的过筛器,将人生中大部分的烦恼都隔绝在我们的意识之外。
但因为每个人成长的规律不同,人格发展的不均衡,边界感这个心灵过筛器也不尽相同。
边界感的建立意味着我们要在人际交往上做出一些强硬的行为以隔绝那些我们无法接受或者接受起来非常困难的请求。
所以边界感的建立非常需要勇气。
而无法有效建立起边界感的一类代表人群就是讨好型人格。
ta们因为自身的心理发展受到一定阻碍,无法拒绝别人的要求,在生活中ta们就像是一位老好人,不停的为了别人的事情而奔波。
不仅疲惫,而且因为帮忙这件事并非出自自身意愿,所以还会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善良于ta们而言不是一种选择,更像是一种无奈。
当我们自身建立起边界感以后,这道过筛器不仅会帮助我们筛除外界涌入精神世界的信息,同样也在隔绝着我们自身的需求。
在生活中建立起边界感最有力的证明便是明白自身的定位,知道哪些事情可以请求帮助,知道哪些事情需要自己去做。
很多没有边界感的请求不仅得不到回应,还会因此徒增他人的烦恼。
边界感的建立不仅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不打扰的善良。
二、边界感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边界感的建立不仅是勇气和善良的体现,同样是心理健康的证明。
边界感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心理过筛器,如果我们选择的口径过大,那么很多繁杂的请求和信息便会一股脑的涌入我们的精神世界,为我们徒增烦恼。
但如果选择的口径过小,虽然效果拔群,但是未免有些不近人情,显得过于冷淡。
所以边界感的建立是一门学问,它需要个体对于自身的认知非常彻底,明白自身的忍耐底线在哪里。
同时也很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善良是选择而不是一种被迫的行为。
在边界感建立之初我们需要开始学着拒绝别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本身的自信和自尊水平决定了拒绝是否能够说的出口。
很多不懂得拒绝的人普遍存在的问题便是自尊水平较低,敏感自卑,因为担心拒绝会破坏掉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关系,所以恐惧拒绝。
边界感建立以后,如何把握尺度又是一门艺术。
在把握尺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白自身的底线是什么,触及底线的事情坚定的说不,未触达底线的事情可以酌情选择帮忙。
而无法正确的建立边界感可能和自身的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
孩童时期因父母的过度满足或者过度指责与要求,从而导致孩子依恋需求的缺失,失去独立思考的意识,这也是孩子无法发展健康清晰的心理边界的重要原因。
因为没有学会如何去独立,所以在生活上就会更多的去依赖他人而生存,边界感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一个良性的过筛器,而是一个斩断了他们生存之道的利刃。
与之对应的是不懂得如何拒绝的人,他们在童年时期遭受了更多的打压和指责,对于自身的评价相对较低。
长时间的打压和指责让他们建立起了一个错误的认知“我做什么都是错的,我只有努力讨好别人才不会被抛弃”。
这就是很多讨好型人格出现协同依赖的原因,协同依赖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用力过猛的一种状态,通常会出于好心或误解他人需要帮助而做得太多。
不是他们不懂得拒绝,只是长久以来的生存方式决定了他们要低头生活。
三、学会说不就是边界感建立的伊始
边界感的建立不仅是向外建立,同样也是向内建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会拒绝他人,也要学会拒绝自己。
拒绝他人是为了让自己免受侵扰,而拒绝自己是为了不打扰别人。
拒绝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却不简单,尤其是对于很多已经习惯了依赖别人或者帮助别人的个体来说。
在这里智善心理为大家介绍三种方法,帮助大家学会拒绝。
1.增强自信
学不会拒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身的自尊水平较低,人与人的交往都是建立在一种对于地位的认知之上的。
增强自己的自信,明白自己是足够有魅力去吸引其他人的,不会因为一次拒绝就丢失掉其他人的好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多去给自己设定一些小目标,不断的实现这些目标可以有效的增加自身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又会带动自信的产生。
2.学会爱自己
无法拒绝别人本质上还是将别人摆在了自身的前面,急别人所急却忽视了自己。
而改变这一切最有效的办法便是学会爱自己,将自身的感受放在其他人之前。
有余力可以帮别人,但没有余力时我们要先学会照顾自己,多去学着取悦自己,尝试将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3.请求之前先三思
边界感的建立还需要减少那些冒昧的请求,每次做出请求前我们就要先尝试去换位思考一下。
当其他人这样拜托我们时,自身到底是什么样的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思考便有助于我们建立起合适的边界感。
四、写在最后
在人际关系的微妙交织中,边界感如同无形的桥梁,既连接又区分着我们彼此。让我们珍视这份边界感,用理解和尊重去构筑更和谐的社会关系。
当我们在彼此的世界中游走,不妨带上勇气与善意,善待他人的同时也不委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