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黄渤的一档综艺节目《忘不了餐厅》,直戳人的泪点。豆瓣评分9.4,足见吸睛。
黄渤的目的,不仅仅是让患病的老人们参与社会活动,找回自信和价值感,更是想让5位真实患有轻度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的老人服务员,在服务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各种状态,给人们一种提醒和深深的思考:如何预防或延缓父母的老年痴呆症?
店中65岁的“公主奶奶”,在退休前是名妇产科医生,患病两年。她在一天前还热情接待一对母女,她很喜欢小姑娘,还教她跳秧歌舞。可是,第二天小姑娘来向她告别,她却什么都不记得了。尽管旁人提醒,还是一脸茫然。
79岁的“蒲公英奶奶”,退休前是一名外语教师,患病10年。在顾客点菜时愣是把6写成了9,结果把顾客点的红烧肉变成了油泼面。
69岁的“小敏爷爷”退休前是一名维修工人,患病两年半。当每年都见面的老朋友王作雨爷爷坐在他面前时,毫无相识感。最后在周围人的提醒下,才猛然想起。
还有81岁的“大桥爷爷”,和“珠珠姨”都同样存在遗忘的状况。上一秒记忆还在,下一秒却记忆全无。
虽然现实残酷,令人心酸。但当他们融入社会活动,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比如:“蒲公英奶奶”退休后还在老年大学教英语,乐此不疲;“小敏爷爷”利用自己的数学天赋,帮助副店长宋祖儿算账,又快又准,速度简直令人咂舌。被大家夸奖后,更加自信满满;
还有“公主奶奶”利用自己的妇产科专业知识,教授怀孕的年轻妈妈一些应注意的事项,还热心告诉她们最好是顺产,很有成就感。
可是,他们也有不开心的时候。店长黄渤为了表扬鼓励他们,评选出每日最优秀员工,是“小敏爷爷”。
可“公主奶奶”很不开心,甚至第二天还在郁闷中。多亏副店长宋祖儿心细,经过询问,才知道奶奶的“心事”:优秀员工应该是自己,自己给客人跳舞也很累。
我们能窥视出病人的一种心理:有强烈被关注和认可的需求。假如不是强烈,不可能记到第二天。
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患者说:“老人们最开始收到疾病诊断的时候,既害怕又想把这件事瞒着。但如果整个社会能够以一个正常的眼光去看待,像是患了感冒一样的正常看待就好了。像这家餐厅一样,如果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这个群体,患者也能没有心理负担的去医院治疗,而不是躲在家里。”
这是患者内心的声音,因为怕不被理解和嫌弃,宁愿呆在家里,也不愿去治疗,导致病情更加严重,直至发展到连自己的儿女都不认识。
黄渤在第四期与老朋友舒淇交谈时,告诉她自己的父亲患的也是认知障碍。这也让我们联想起他筹办这次综艺,一定来自他对爸爸患病的启发,希望能为病者和家属做些什么。
他对舒淇说:最开始时觉得父亲是老了,记忆力衰退。直到有一天回家,父亲对他特别客气,拿椅子给他坐,又问喝不喝茶……因为父亲把他认成是自己的老战友了。那一刻,黄渤清醒意识到父亲已不认得自己的儿子了。
当黄渤回忆起小时候,被父亲用皮带打的经历,几度哽咽,最后只能无奈地说:“回头想,他现在能打我一顿,该有多高兴。”可是,哪怕是过去最愤恨的,都成了奢望,也成了亏欠和遗憾。
这种亏欠,更能体现在普通儿女们的身上。他们为了养家糊口在外奔波,长时间不沟通,不看望,缺少关心,让父母活成了一座座孤岛,导致在二老慢慢消失的记忆中被抹去。
如果足够关心,或许会置换成父母心底的那份感动。至少在还能言语时,你仍是他们最后的记忆。但暴露的何尝不是期待儿女的关心和陪伴。
正如前段时间爆火的《都挺好》电视剧,父亲苏大强患了阿尔茨海默症,女儿苏明玉宁愿辞职陪伴,也不想让父亲在最后的日子里孤单,更是一种千帆过后的弥补和不留遗憾。
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证明: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后,心理最大的渴望就是归属感和爱,它们像心灵的食物,如果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共联的归属感,那时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