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范雎求官成功,以客卿身份参与秦国要务决策。在上一节里,范雎向秦昭襄王阐述了“远交近攻”这个跨时代的外交策略,隐着藏着废黜太后党权利的实施建议。在本节故事里,他终于出手,连同秦王,踏上了夺权之路。
自译部分
公元前269年,秦中更(十三级爵位)胡伤继续攻打赵国阏与,没有成功。
公元前268年,秦王用范雎之谋,派五大夫(十二级秦官)绾攻击魏国,占领怀(河南武陟)。
公元前267年,秦国悼念在魏国死去的太子(质子)。
公元前266年,秦国攻击魏国邢丘(河南温县)。范雎自当客卿后,日渐得到秦王信任并掌握实权,于是,他瞅准一个机会,向秦王进言:“臣在山东时,只听到孟尝君的大名,不曾听说齐王大名。就像在秦国,宣太后、穰侯大名鼎鼎,大王您的名望就差一点。主持国政的叫大王,决定利害的叫大王,掌握生杀大权的叫大王。如今太后专政,穰侯擅自拜访诸侯而不报。华阳君(王舅)、泾阳君(王弟),横行专断,无所顾忌。高陵君(王弟)来去自由,对大王没有基本的礼仪。国有四贵而不危的,还未听说。在这四贵的阴影下,大王的地位放在哪里?穰侯使者狐假虎威,随意压制诸侯,滥用国书命甲士征战天下,秦国武装力量莫敢不听。战争胜利,所得利益充实封地,战争失败,又将民怨转移到国家矛盾。”
“臣曾听说,一棵果树,果实太多,会压断树枝,树枝折断,伤害树根(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这伤其心)。那么,一个国家,比都城还繁盛的城市太多,会危及中央政府,臣子的声望权利太过于集中,会掩盖君王的光芒(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
“在淖齿控制齐国时,对齐王进行了虐待,齐王悲惨死去。李兑总管赵国时,囚禁赵武灵王于沙丘,历经百日活活饿死。”
“如今我看四贵目前的行为做事,不就是淖齿和李兑的再现吗?历史上三代就亡国的,都由于君主授政于臣,自己专注于喝酒打猎。被授政的臣子,妒贤嫉能,御下蔽上为己谋私利,一点都不为国家君王考虑。而君主不觉悟,所以亡国。现在,朝堂上下以及大王的左右侍卫,几乎都是穰侯的私人党羽。每每想到大王您在朝中如此孤立,我都为您担忧,怕万世之后秦国大王,不是您的子孙啊。”
秦王深以为然,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于关外,任命范雎为丞相,封为应侯。
公元前265年,宣太后去世。本年九月,穰侯被逐回封地陶邑。
读书笔记
1、这是一篇范雎劝政的故事。故事中痛斥了秦国太后党的独断专行,以及侧面反应了当时秦国的朝政。只不过,这篇故事太儿戏了,以儒生的思维,似乎仗义执言就能解决朝廷势力争端。也可能此篇故事旨在警醒帝王,省略了刀光剑影。
2、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秦王的权利似乎没有范雎说的那么如此不堪,如文中所言,秦王听了建议便能顺便罢黜四贵和太后,我们可以对比后世的帝王,以汉为例,在外戚当权时所经历的血雨腥风。争夺权力的路上,充满了刀斧兵,刽子手。所以在这里,我对对这个故事浓重描写的劝政之言和忽略的夺权细节,产生了很大的疑问。
之前我们了解宣太后时,便说她专政也是在为儿子和国家考虑,包括有一些野史,顺利收服义渠时,发挥了极大作用。目前我的感觉,《资治通鉴》确实不能作为一般史书来看,因为其细节方面的史料确实不太充实,只注重于点汇聚面的故事抑或道理陈述。
3、权利的转移与帝王的把控。范雎和秦王对太后党的处置,让秦国政坛动荡,范雎也成为最大赢家,成为秦国宰相。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打倒了一派势力,其实又扶起了另一派?只不过新一派是亲王党,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一派会不会成为别人眼中的专权党派?到时帝王又会如何处理?这整套帝王书,目前还没有教会我们,帝王对政坛的把控,以及权利相互间的制衡。也许这些东西藏在细枝末节里,我还没有挖掘出来。
4、还有一点,范雎如商鞅一般是逃亡至秦,范雎就是目前秦国政府的局外势力,身份干净,又有才,也难怪秦王喜欢。
5、本文教会我们的是,帝王要牢牢把控权利,防止大权旁落的悲惨结局。残酷的权利斗争中,连血缘关系亲近的家人都不能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