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爸让我帮他改改准备上交的文稿,前前后后总共花了一个多小时,经过一通删删改改,修饰润色,最后我把文档发给了他就睡觉了,等到我一觉醒来,他见到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文章不错,很棒!要是我也能写的像你这样,还怕见到领导没话说吗?”我笑了笑,到洗手间伸了个懒腰,看看镜子里的自己,那一瞬,我心里有点复杂。
人们总说这个社会在某种层面上来说是不公平的,有人含着一把金钥匙出身,有人却只能含着一棵狗尾巴草匆匆降临;有人买了一张彩票就中了几百万,有人买了一辈子彩票却连一百块都没中过;当然,今天我想说的并不是这些不可控因素,而是一类让人倍感无力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可能有千万种说法,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个人的“内卷化”发展。
我的父亲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学历严重阻碍了他提升的脚步,尽管还有一丝渺茫的希望,但是在社会这片海洋中风吹雨打几十年,所谓的学习能力已经在渐渐退化,目前相对安稳的生活已经消磨了他太多的斗志了,拼搏之路好像在很多年前就已经画上了句号。
相比起把重心压在事业上,他选择了好好培养我,就以写作来说,谁会一开始就迷恋既烧脑又费时的文字工作呢?可是父亲用行动让我一路坚持到了现在,我从上小学开始完成的每一篇作文,他都会坐下来让我读给他听,后来遇到一些比较好的文章,他还会利用闲暇时间打出来,存在我的QQ日志里,保存到现在也已经有很多篇了。我见过他用键盘打字的样子,直到现在还是那“撇脚”的两指禅,很难想象让一个本来打字就慢的人动不动就要敲好几百字的文章是种什么场面,然而这些他从来没有和我提到过,依旧是一篇一篇的打出来。
我在很多文章里都提到过我和老爸的生活日常,毫不夸张的说,很多人认为我所谓的“思想比同龄人成熟”并不是因为我看书多,而是我和父亲聊天很多,被聊出来的。印象中,我们父子之间打我记事起就没有发生过任何矛盾,可能我会因为一些学习上的事情把负面情绪传播给他,但是他一直在教我一件事——用一种成熟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从小到大,我都会听听父亲给我讲的故事:亲戚关系的好坏、办公室关系的处理甚至是夫妻关系的调解等等,他都会教我。可能他从来都不把我当成一个孩子,而是一个终将踏入社会的人来看待。很多中国家长依然有一种相对传统的思维方式,认为孩子还小,很多事情现在和他阐述还不到时候,恰恰相反,现在的孩子早熟的非常厉害,可能你们当年十七八岁才知道的事情,他们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有所了解了。举个很有趣的例子,我在几年前问我了刚刚上三年级的妹妹一个问题——“你知道谈恋爱是什么意思吗?”,她是这样回答我的:“这还不简单,不就是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吗?”这样的理解对了,但不完全对,当时我听到这句话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后生不可估量也”!
只是了解毕竟还是了解,孩子对这些事情缺乏客观理性的认知往往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抱怨孩子太“叛逆”了。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这一代人早早的就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这个复杂的网络世界,既有大量可供撷取的知识,却也不乏一些跨越年龄段认知的内容,如果明知道或着说感觉到孩子有些早熟,身为家长就不应该摆出一副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任由孩子产生“认知断层”而不加以行动,这样只会助纣为虐。
所以我很感谢我的父亲,他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却有一种罕见的开明,这份开放包容的态度是很多知识分子家庭都没有的。他不避讳和我聊一些所谓“不合时宜”的事情,往往更多的是耐心地教导我,从成年人的视角去剖析一个问题或者一件事情,久而久之,我也对很多现象有了相对规范的认知,再加上自己长期“锻炼”而成的语言表达能力,便能够相对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想法,以此为基础再和一些比我年长的老师、长辈交流,验证想法的可行性,在获得对方认可后,又会促进个人的思考能力,从而构成一个良性循环。
在上述文字中我总结出了一个道理,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了自身“内卷化”发展的现状,也在尝试以孩子为资本进行“破局”,但是对教育又缺乏认知,还在以一种保守的态度去面对逐步开放的世界,用填鸭式的方法教育孩子,导致子女出现认知断层后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两代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最终变得无法弥补。
我从来不会因为父母文化水平不高而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毕竟大部分孩子的家庭和我一样,父母都是工薪阶层。但是我希望有更多父母可以变得开明一点,可能你们说话的方式很质朴,但是孩子也不需要你有多么高端优雅的语言造诣,这些他们可以从学校学来,而你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用聊天的方式逐步健全孩子的人生观,让他们在步入社会以后不要再像你们当年一样吃些不必要的亏。
你有故事,我有酒,何不放下架子,开怀畅谈,一醉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