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麻吉星课堂教学反思

      今日执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本诗以"喜"为显性脉络,实则交织着诗人漂泊生涯的悲怆与家国情怀的激荡,形成了悲喜交融的艺术张力。

      基于此认知,本节课着力构建"显性喜"与"隐性悲"的双层解读框架。通过前置性学习任务——指导学生系统梳理安史之乱期间杜甫的流徙轨迹与创作年表,学生在完成《诗路历程》学习单过程中,成功解构出情感递进图谱:从"初闻涕泪满衣裳"的惊喜震颤,到"漫卷诗书喜欲狂"的狂喜确认,继而展开"即从巴峡穿巫峡"的归乡畅想。值得肯定的是,在教师搭建支架后适度退场的教学策略下,学生通过互文性阅读实现了对显性情感脉络的自主建构。

      然教学遗憾在于隐性悲情的开掘尚显不足。学生虽能通过"却看妻子愁何在"等矛盾性表达察觉情绪褶皱,但对"白日放歌须纵酒"狂欢背后的沧桑底色、"青春作伴好还乡"愿景背后的失乡痛楚,仍缺乏深层体悟。这提示今后教学设计需加强矛盾性意象的对比阅读,如引入《春望》《月夜忆舍弟》等同期诗作形成悲喜张力场。

      本课价值最终落脚于诗人命运与家国叙事的同频共振。在课堂升华环节,通过呈现当代戍边将士家书与杜甫家国书写的互文对话,学生真切感受到"致君尧舜上"的士人精神穿越时空的力量,这或可视作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传承注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