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锁链跳舞”常常是应试教育下一些老师无奈的自嘲,意思是说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搞素质教育。这次去郑州参加学习培训,会上有个专家答疑环节,很多教育同行抛出问题诸如“一味的追求中招,高招,我们如何去实施素质教育?”
“小学英语教师地位很尴尬,在小学英语不考试了,行不?”
“英语课时少,知识任务还完不成,哪里有时间去进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正式提出已经20多年了,素质教育与我们中招高招并不冲突。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应试教育。(以下两段摘自李镇西老师的《自己培养自己》)。
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为唯一- 目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均围绕“应试”开展,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教育。应试教育的内容也偏重于升学考试科目的书本知识,而忽视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能教育以及多方面的创造能力。
与此相对,素质教育以全面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健康的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毫无疑问,素质教育也包括求知的教育,自然也有考试,但知识与考试绝不是唯一的目的。
我们也可以看出,素质教育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对知识的掌握要做到精与博;
要求教师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使学生乐学;
要求教师教学中要做有激情的老师,打造高效课堂;
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学生与教育一起成长!
如果做到了这些,那还需要把素质教育割裂开讲吗?如今提倡的核心素养我们都可以贯彻在学习中,分析课文中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思考,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精神;在学习文化基础时把英语单词背后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这是人文积淀;体育课上我们也可以和同学们一起打篮球,培养他们健全的体魄,这也是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一部分……
总之,先要改变自己,要提升,要有人文情怀,要像手机app一样用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核心素养于无声中渗透到课堂里,我们还是在“带着脚镣跳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