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 天回镇的红锅馆子(中)

在提前预约的情况下,场镇上的红锅馆子似乎也可以帮老主顾炖点菜。《大波》中,辛亥年,夏之时(龙泉起义军领袖)带领的革命队伍在乐至县童家坝,一个不算大的乡场上驻扎。那里的一个饭馆就应一个邮差的要求,特别为其做了两斗碗白莲藕炖肉。“硬是白莲藕,硬是从天池分出来的,……今场,许老二的肉也割得好。我说,是尤大爷炖药的肉,瘦不得,也肥不得。许老二说,既这样。二刀腿子就好。”不过,这应当是例外,不但算不得主营,连兼营也算不得,它是老主顾的专属福利,且是掌柜娘专门另做的,非一般食客可得。

红锅馆子的显著特征是咄嗟可办,在烹饪手法上以小煎小炒为主。胡廉泉先生将小煎小炒的特点归纳为:急火短炒,临时兑汁,不过油,不换锅,一锅成菜。这样的烹饪法,一是讲究火候,火力大小、油温高低,时候的把握,都需要很精准,尤其是急火短炒,往往以秒计,所谓火中取宝是也。火与时间的综合艺术,把握得好,则收汁亮油、入口滑嫩;把握得不好,则吐水脱芡,变色老硬,令人难以下箸。二是讲究用油。

胡廉泉在《细说川菜》中认为,小煎小炒“对油的用量,要求一次放准。烹饪川菜,不能炒到中途再加油,更不能菜起锅的时候搭明油”。李劼人在烹饪实践中也认为加明油不好。但笔者认为,胡先生的说法针对的是今天我们“饱食终日”营养过剩的情形,李劼人认为加明油不好也是当时“小布尔乔亚”的主张。他笔下的吴凤梧的想法或许更符合当时社会大众的诉求,“他是跑惯滥滩的人,熟知弄这些东西,乡镇上的红锅饭铺还优于成都省的红锅饭铺。火同样旺,锅同样辣,但在炒菜起锅时,乡镇上的红锅饭铺所淋的明油,却比成都省的红锅饭铺舍得。原因是乡镇上的猪油,不但与猪肉同价,而且买猪肉的人多,买猪油的人少”。我们且不讨论明油的得失,但在川菜的形成和发展期间,厚味与重油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我们今天认为川菜要改掉重油的毛病,以利于食客的健康,当然是正确的,但不可用今天的标准去强求古人。一个月都见不着油荤,连吴凤梧这样的下层军官尚且仅有豆腐乳下饭,重油哪里还是个缺点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