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来说,与孩子沟通的目的就是达成共识,并让孩子与我们合作。然而,在亲子教育中,我们常常会做出一些与目的背道而驰的事情,在沟通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只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对孩子颐指气使,唠叨说教,甚至大吼大叫。这种沟通方式不但是无效的,甚至是伤人的。
如何沟通才能避免不必要的争吵,让孩子主动与我们合作呢?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尊重】【平等】。
1、前序
【平等】:沟通前,我们首先要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他是一个平等的对象,可以想象成你的朋友、同事,然后你再和孩子进行沟通。
【尊重】:不要用高高在上的口吻命令孩子了,我们在和沟通的时候,不妨尝试先听听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商量着处理事情。
平等对话、尊重孩子是合作的前提。当孩子充分地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尊重后,相信孩子也会很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并信守承诺。
2、感受 VS 行为
琦琦是个非常叛逆的孩子,她的妈妈曾抱怨:“你说往东,她偏要往西,你说不要哭了,她却闹得更凶,常常违背大人的要求,还故意去做大人明令禁止的事,在公众场合突然大声尖叫,还喜欢乱发脾气,将东西扔得到处都是。”
琦琦妈为了让她听话,心里再不舍得都得打,打完之后她是乖了许多,但是这样的行为并没有改变,还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其实,家里只有母女两人的时候,琦琦多少还是听点儿话的,但是只要家里来客人了,她便开始处处和妈妈唱反调。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都习惯性的要求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事情,否则就是叛逆、不听话,而这个标准就是“你是否执行了我的命令”。
但是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有了自我意识,这个时候我们让孩子再按照我们的“命令”去做事,那就很大的可能孩子不会服从。就比如上面的案例,妈妈和孩子已经形成了“敌对”关系,不管做什么孩子都已经不愿意合作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作为父母,看起来貌似只关注了孩子的行为表现,孩子的内心感受是怎么样的却没有了解过,从而导致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却没有收到好的结果。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孩子和我们心甘情愿的配合呢?其实我们在工作中生活中一直以来都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有事说事,对事不对人。按照书中描述就是:描述问题,而不是指出错误。
当我们只是把看到的问题和孩子描述出来,而不是指责孩子,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再把自己的感受也表达出来,那孩子就能很容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同时,再针对当前问题,我们就可以和孩子商量具体处理方法,帮助孩子去解决问题了。

思考:
假如你是孩子,当你的父母用责备、谩骂、威胁、命令、说教、警告、控诉、挖苦等方式,要求你与之配合的时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3、讲道理 VS 亲身体验
法国著名哲学家卢梭所说:“三种最没用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来看一个案例:
孩子和妈妈在超市买书包。
孩子:“妈妈,我要那种带拉杆的书包,拉起来轻松。”
妈妈:“儿子,这种带拉杆的不好,咱们家住五楼又没有电梯,每天都要提着上楼,太不方便了。而且,这种书包要贵好多,花里胡哨、华而不实,还是那种简单的好。”
孩子:“您总是说这不行那不行,我都没用过,您咋知道不好用?我就要这种,我们班好多同学都是用的这种。”
妈妈:“你这孩子怎么不听话呢?给你说了这么多道理,就是听不进去。”
孩子:“那我不买了。”说完扭头走了。
最终,妈妈妥协了,给孩子买了那个带拉杆的书包。
孩子通常只能从自己的出发点看世界,所以大人给孩子讲道理,孩子是听不进去的,不是说他不听,而是根本听不懂,或者说无法理解这个道理。而我们所谓的道理,也都是从我们成人的思维出发强加给孩子的,孩子根本没有体验过,怎么能把这些道理和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呢?他们只会认为父母在说教,在压制。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指出:“教育孩子并不是一件‘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建设性的过程。”要使孩子懂道理,我们一方面要告诉孩子正确的道理,另一方面要引导孩子在实践中获得经验,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那我们怎么做呢?
少说多听:听孩子真正的需求
少说多做:身体力行给孩子做榜样
制造犯错的机会:从犯错中获得成长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案例的另一种处理方法:
孩子和妈妈在超市买书包。
孩子:“妈妈,我要那种带拉杆的书包,拉起来轻松。”
妈妈:“嗯,如果不用提着上楼的话,带拉杆的是比较轻松。可是儿子,咱们家可是在五楼哦,你确定你能提着它上楼吗?”
孩子:“我觉得我可以,我们班好多同学都是用的这种。”
妈妈:“我相信你可以,不过我还是想让你先体验一下。我有一个小型行李箱,跟它差不多大,你拉着它上几天学,如果能坚持一周,妈妈就带你来买这种带拉杆的书包,你觉得可以吗?”
孩子:“好的。”
一周后,孩子和妈妈一起来买了一个简易的书包。
思考:
沟通不是一个人的事,我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不要只顾自己喋喋不休,要顾及孩子的感受,注意孩子的信息反馈,尊重孩子,和孩子商量着说话。
4、威胁、恐吓、你不许
“你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你再不听话,妈妈就再也不管你了。”
“你再看电视,我就把电视机砸了。”
“你不许乱翻家里的东西”
“你不要乱吵”
这些话不知道你们熟悉吗?自己有没有和孩子说过这样的话呢?
前面三句属于威胁、恐吓,后面两句属于你不许系列,但凡经常说这些话的家长,估计亲子关系都不会太好,亲子沟通也是毫无意义。
威胁,在孩子小的时候可能被吓得会乖乖就范,但等孩子长大了,我们就发现威胁再也不起作用了。其实这种方式都是为了满足大人的掌控欲而已,这肯定不能让孩子心甘情愿的配合我们,甚至会让孩子陷入极度恐慌和不安、严重的自我怀疑中,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要么胆小怯懦,要么叛逆对抗。
而“你不许”这类的话往往带着命令的口吻,依旧是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想法来做事。但我们忽略了一点就是,我们告诉了孩子不要做什么,却很少有家长告诉孩子能做什么。
那看看我们怎么样做一些改变呢?
依旧是平等、尊重!这样才能让我们也静下心来先听孩子的想法和意愿,才能好好的往下沟通。另外,我们要避免说你不能、你不许,而是改成你可以做什么,尽量避免抓住孩子的负面行为不放。
先看一个威胁的场景:
快到就寝时间了,孩子还在看动画片。
妈妈:“宝贝,快点儿关掉电视去睡觉。”
孩子:“妈妈,今天是周末,能让我多看一会儿吗?”
妈妈:“已经破例让你多看了一集,你别得寸进尺,你再不听话,我就把电视拆了,以后都别看了。”
孩子不情愿地关掉了电视,但是明显情绪不佳,并且把这种情绪带到了后续的洗漱环节,磨磨蹭蹭,本来十分钟就能搞定的事,硬是拖了半个小时,最后带着糟糕的心情入睡。
我们尝试着尊重孩子的意愿,和他商量着处理这件事,看看什么效果呢?
快到就寝时间了,孩子还在看动画片。
妈妈:“宝贝,睡觉时间到了哦。”
孩子:“妈妈,今天是周末,能让我多看一会儿吗?”
妈妈:“那好吧,妈妈陪你一起看十分钟,十分钟之后你要自己关掉电视哦。”
孩子:“好的,妈妈。”
十分钟之后,孩子开开心心地去洗漱了,带着美好的心情进入了梦乡。
当然这个过程一开始都不会这么顺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们切不可着急。如果依旧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那事后可以和孩子说明自己当时的感受,把自己和孩子的感受放在一起,让孩子自己选择后面该怎么做。
针对“你不许”这类的,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一些话术对比:
“不要到处乱涂乱画。”——“你可以用颜料在涂鸦板上画。”
“不要乱穿马路。”——“遵守交通规则,注意红绿灯,走斑马线。”
“不要大声喧哗。”——“小声说话,别人正在休息。”
“不要这么没礼貌。”——“获得别人的帮助,请说‘谢谢’。”
“不要乱扔垃圾。”——“你可以把垃圾丢进垃圾桶。”
作业:
今天回去后和孩子尝试着新的沟通方式吧,看看有没有效果。
每天一点点的进步就是最大的进步哦~
5、和善而坚定
有时候孩子们会无理取闹,如果家长不做妥协就会哭闹的停不下来,所以很多家长都会选择妥协,而孩子尝到甜头后,就会“变本加厉”,后面会越来越厉害。
“可以说,与孩子的交往也是一场博弈,你来我往,见招拆招,对于那些原则性的东西,父母一定要坚持到底,一时心软放纵都是在娇惯孩子,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只是,在让孩子执行我们这一决定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两个原则,那就是态度温和,立场坚定。温和的态度是对孩子的尊重,坚定的立场是对事情本身的尊重。”
先看看这个案例:
清晨,妈妈在厨房做饭,女儿走进来拉着妈妈的手,央求妈妈带自己出去玩。
“妈妈,我想让您带我出去玩。”
“可是,爸爸中午要回来吃饭,我们出去了,谁来做饭呢?”妈妈反问道。
“爸爸做,爸爸做,您陪我出去玩。”女儿说。
“爸爸要上班呀,他可没有时间做饭。”妈妈回答。
“不,我现在就想出去玩。”女儿一屁股坐在地上,哭闹起来。
“你赶紧起来,别把裤子弄脏了,妈妈带你出去玩还不行吗?”妈妈叹了口气,解下了围裙。
遇到孩子胡乱哭闹的情况该怎么处理呢?
1.温和地说出孩子的感受或状态:等待孩子冷静,同时让自己冷静,然后温和的说出孩子的感受。
2.和善坚定,决不妥协:不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一定要先坚持自己的原则。
3.告诉孩子正确处理问题的方式:最后一定要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才能解决问题,这样孩子下次遇到类似问题才能知道如何处理。
那我们看看上面案例的另一种方式:
清晨,妈妈在厨房做饭,女儿走进来拉着妈妈的手,央求妈妈带自己出去玩。
“妈妈,我想让您带我出去玩。”
“可是,爸爸中午要回来吃饭,我们出去了,谁来做饭呢?”妈妈反问道。
“爸爸做,爸爸做,您陪我出去玩。”女儿说。
“爸爸要上班呀,他可没有时间做饭。”妈妈回答。
“不,我现在就想出去玩。”女儿一屁股坐在地上,哭闹起来。
“我知道你想出去玩,但是你必须等我把饭做好了。如果你现在觉得很难过,想哭就哭一会儿吧。”妈妈继续切菜。
“妈妈,那您先陪我出去玩,回来再做饭好不好?”女儿见哭闹无用,开始讲条件。
“还是你先陪妈妈做饭吧,等吃完饭,妈妈再陪你出去玩。”妈妈依然坚持。
“妈妈先陪我玩,我再陪妈妈做饭。”女儿继续央求着。
“可是爸爸工作了一上午,肚子很饿,回到家之后却不能立即吃上饭,爸爸该多难过啊。”妈妈的语气依然温柔。
“晚一点儿吃不行吗?”女儿有一点儿松动。
“按时吃饭才能身体好啊!”妈妈笑了笑,摸了一下女儿的头。
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最终,女儿败下阵来,主动留在厨房帮妈妈做饭。
6、结束语
引用开头的一句话:平等对话、尊重孩子是合作的前提。当孩子充分地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尊重后,相信孩子也会很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并信守承诺。
改变要一点点来,让我们先和孩子保持平等关系,先从尊重孩子开始,一点点的改变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吧~
(素材来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更多亲子关系,可关注公众号:意渲,更多精彩等你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