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序:
这几天看了《非暴力沟通的父母语言》,深有感悟,特别想给大家分享出来,所以按照这本书的章节顺序进行了整理总结,希望能让没有时间看这本书的家长们有所收获。

这一章重点词汇:倾听、共情、接纳,这三个词看起来好像很容易做到,但实际上很多家长应该都没有真正做到。让我们跟着书来看看吧~
1、有效沟通从倾听开始
先看一个案例吧:
朵朵上幼儿园大班,在这个天真活泼的年纪,朵朵看起来与其他小朋友的聒噪大不相同,有点儿过于安静了。
朵朵妈妈很想跟朵朵谈谈心,每次在接朵朵放学回家的路上,朵朵妈妈都试着寻找话题,问朵朵在幼儿园的情况,但是朵朵总是沉默不语,假如多问几句,她就有可能大发脾气,或者干脆抹眼泪。
这个年纪的孩子,不都是叽叽喳喳地在妈妈耳边说个不停吗?朵朵妈妈开始有点儿担心朵朵的状况,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朵朵妈妈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一天,当朵朵妈妈再次询问朵朵为什么不说话的时候,朵朵生气地大声喊道:“平时我跟您说话的时候,您总是说听着呢,但是眼睛却没有离开过手机,手机的声音那么大,您怎么能听见我说什么,您根本就没有认真听我说话,我说了有什么用?”
朵朵妈妈刚想为自己辩解,但又觉得朵朵说的没错,她无力反驳。
大家可以对号入座啦,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呢?
你可能说,我是听了啊,我看手机那我也在听他说话呀。
这就是【听到】和【倾听】的区别。

“听到”只表示孩子的话语在你的耳朵里转了一个圈儿,而“倾听”不但是入了耳,更是入了心。
那怎么才能做到“用心”倾听呢?
其实很简单,放下手中的事,眼睛看着孩子听孩子讲,让他感受到你的真诚,同时也要有简单的回应,让孩子知道你在认真听,你在感受他的感受。
那很多家长又要说话了,说自己很忙的,哪有那么多时间听孩子说话啊。嗯,那就先和孩子说好,等妈妈几分钟,一会儿妈妈来找你。但一定要忙完了去找孩子,让孩子把他想说的表达出来。
要知道,我们已经是大人,很多事情觉得幼稚,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兴奋不已、天大地大的事情。只有认真倾听了孩子的想法,我们才能进一步了解孩子,体会他们的感受,他们也才会更愿意和我们分享更多的想法。
引用书中一句话:“其实,大多数时候,孩子跟父母说话,只是想要父母能够认真地听他们诉说,理解他们的感受,并不想听到父母的训导。所以,不要粗暴地打断孩子的话,更不要用自己的思维替孩子下结论,最有效的沟通是闭上嘴巴,认真倾听。”
2、理解孩子的感受
先来看看这个案例:
早餐时间,妈妈给辰辰端来一碗粥。辰辰喝了一口,立马吐了出来,一边吐一边哇哇大叫:“好烫!”
妈妈把粥拿过来,尝了一口,皱着眉头说道:“不烫啊,我觉得温度刚好。”说完将碗递了过去。
“不,就是烫,我吃不了。”辰辰将碗推了回来。
“一点儿都不烫,你不想吃就明说,不要找借口。”妈妈有点儿生气地说。
“我说烫,您偏不信,就知道发脾气,我不喜欢这样的妈妈。”孩子闹起了别扭,赌气离开了餐桌。
这个案例也很熟悉啊,有次我们给孩子洗澡的时候,孩子说水很烫,要加冷水,我偏说不烫。。。。
那孩子为什么要和我们对抗呢?
对的,我们并没有理解到他们的感受。就像上面的案例,先不说生理层面,孩子要比我们大人嫩多了,可能根本无法忍受那个温度,那感受上面,我们是不是根本就没想过孩子为什么说烫?
因为我们总是无意识的习惯否定,否定孩子的感受,否定孩子的想法。
“我们习惯了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所以,我们强硬地给孩子灌输我们的人生经验,要求孩子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而是遵循我们给出的判断。”
通俗点就是很多家长喜欢说的一句话:我吃的盐比你走的路都多。
怎么破局?
这里就提到了【共情】。

共情不是同情,不是安慰,是站在孩子的立场,感受他的感受,理解他的想法。只有知道了孩子真正的感受时,才能和孩子建立信任,那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表达出我们对这件事的感受,同时告诉孩子他的做法让我们的感受是什么,对他人的困扰是什么,对他自己又是什么样的后果。从而引导孩子思考后面该怎么做。
“任何妄图控制或操纵孩子的行为都会遭到孩子更加激烈的反抗。”
小作业:
作为家长的我们,可以自己想一下,最近孩子有没有和自己发生过冲突?如果有,体会一下当时孩子的感受,然后把自己想象成孩子,你希望你的父母怎么做呢?
3、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来,大家先想一下,你心情不好的时候都是怎么去处理的呢?你感觉处理的怎么样?你和朋友家人去诉说的时候,你希望他们怎么回应你呢?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心情不好的时候,比如有的人会找朋友去倾诉,但很多情况下发了一堆牢骚,回来依旧心情不好甚至更难受了。
“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有什么好难过的。”
“你一直那么优秀,他们就是嫉妒你,你要相信你自己。”
“我以前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你看我不也挺过来了吗?坚强点。”
。。。。。。
等等等等,你的负面情绪给了朋友,朋友们好像都给你了积极正面的鼓励,但好像又有些不太对,那只能自己回来再慢慢消化慢慢处理。看来这些情绪真的很难处理啊。
我们大人的负面情绪都很难解决,那孩子的负面情绪该怎么处理呢?
来看这个案例:
妈妈抱着妹妹坐在沙发上,哥哥满脸不高兴,他有点儿讨厌这个抢走妈妈的小坏蛋。
哥哥:“妈妈,您总是抱着妹妹,您只爱妹妹。”
妈妈:“怎么会呢?我不是刚刚给你读过绘本了吗?”
哥哥:“我就是不想您抱她,把她放爬行垫上吧。”
妈妈:“你是哥哥,我知道你也是爱妹妹的。”
哥哥:“不,我一点儿都不爱她。我讨厌她。”
妈妈:“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呢?她是你妹妹,你不可以讨厌她。”
哥哥:“我就是讨厌她。”
哥哥气呼呼地走了,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生闷气。
很明显,我们感受到了哥哥有些愤怒,很生气。他的这些负面情绪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所以直接表现了出来,也就是我们认为的错误的表达了出来。这个时候妈妈并没有理解到他的感受,反而被他的愤怒激怒,从而导致哥哥生气的走开。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面对孩子对负面情绪的一些错误的处理方式,我们第一反应是想指责他,那是因为我们已经接收到了他的负面情绪,那就请我们接纳他的负面情绪,也就是不要去制止他的愤怒、他的任何感受,给足他时间让他来倾诉,并让他了解到原来自己对这件事这么生气。他感受到我们的理解和支持后,那我们再和他探讨怎么去处理这种情绪。这样就能让孩子知道,不管自己心里有多糟糕,都会有父母支持自己接纳自己理解自己。
再返回到上面我们自己的负面情绪的处理,之所以朋友安慰后并没有什么效果,也是因为朋友们是从他们的角度去安慰你,但并没有接纳你心情不好的情绪,只是想着让你尽快摆脱掉这种情绪,但你当时并没有力量去摆脱,所以就感觉更加无助甚至更加愤怒。但如果朋友说一句:我感受到你现在特别伤心难过,如果你想哭出来那就哭吧,我会一直陪着你。也许就这一句,你就会好很多。
来看看这个案例的另一种处理方式:
妈妈抱着妹妹坐在沙发上,哥哥满脸不高兴,他有点儿讨厌这个抢走妈妈的小坏蛋。
哥哥:“妈妈,您总是抱着妹妹,您只爱妹妹。”
妈妈:“哦,你不喜欢我花太多时间在妹妹身上吗?”
哥哥:“是的,我不喜欢你抱着她,把她放爬行垫上吧。”
妈妈:“我知道你不希望她待在我怀里,有时候,我真希望她能快点儿长大。”
哥哥:“她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呢?”
妈妈:“你不是很快就长大了吗?妈妈真怀念你在我怀里的日子。”
哥哥:“我小时候,您也是这样抱着我吗?”
妈妈:“是啊。”
哥哥和妈妈一起开心地聊着他小时候的事。
是不是明显感觉到不一样了呢?
小作业:
下次,看到孩子摔玩具、跺脚、撒泼打滚儿,或者哭得撕心裂肺,不要误会孩子,他其实只是在努力地去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尝试着去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看看会有什么效果。
4、最后小结
本章看完后,我学到了三个比较重要的词:【倾听】【共情】【接纳】,我们要学会用心倾听、共情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情绪,感同身受,这样才能拉近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然后我们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的办法。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一定要注意我们的非语言信息,我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孩子都是特别敏感的,是否真诚,孩子们的火眼金睛一眼就看出来了。
最后,对于孩子情绪的处理,大家可以自己尝试先去体会,让孩子在面对自己情绪的时候,能够准备的说出自己的感受,那我们和孩子的沟通就会更畅通了。
希望我们每个家庭的小天使都可以快乐成长~

=============================================
更多亲子关系,可关注公众号:意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