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说一说育儿路上走过的坑,和绕过的弯弯儿,最后给给大家一些从摸爬滚打中总结出来的干货。
我,一个普通妈妈,女儿8岁,儿子11个月,也算是一名高知妈妈,留过洋、镀过金。
从女儿只是一个胚胎细胞的时候,就开始了育儿之路(意外怀孕,不然应该在备孕就得开始啦),看了很多育儿书:育儿百科、蒙台梭利、好妈妈就是好老师,正面管教、我的n岁孩子、各种情商课,……,包括樊登老师讲的所有育儿的书,都听了也看了。
育儿呢,我认为方法不是那么的重要,很多妈妈读了很多育儿书,但是收效甚微,就像我。回头看看,静下来想一想,都是治标不治本。
最重要的是调动孩子的内驱力,从根本上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美好的种子。
先讲一个故事: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后来他们回来了,在进城之前,柏拉图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对他的学生说:”经过几年的游历,在座的都已经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在这里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柏拉图坐了下来。柏拉图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学生们回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接着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学生说:“旷野里长满了杂草。”
柏拉图接着说:“对,旷野里长满了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秘的老师,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把除草的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可以除掉所有的杂草。”接着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办法除去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他们发现,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了,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在庄稼地前的空地上坐下,等待柏拉图的到来,可是柏拉图始终没有来。
几年以后,柏拉图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在书的最后补上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忧,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所以,所有的育儿方法,不都是用各种方式除草吗?当我们要发脾气的时候,当孩子要发脾气的时候,可以想一想,我们是在铲草呢还是在种庄稼呢?
与其说不断的除草,倒不如在草地上种上庄稼,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种上庄稼呢?
好,再来讲一个故事
商汤的故事:公元前1760年,连续七年大旱,井干河枯,庄稼、林木全都旱死。人们认为一定是人做了错事,上天才会惩罚人间,才会大旱,商汤就让人把自己捆起来,用自己作为祭品,跪地向上天诚恳的忏悔自己,以救万民。他说如果是我错了,请惩罚我,如果百姓做错了,那就惩罚我一个人,不要惩罚百姓,他表现出了爱戴百姓,承担所有的过错,所以才成了王,那么宝贝你呢,要不要做自己的王呢,要不要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呢,要不要也向商汤一样,做一个有担当的王呢?
有一段时间,女儿读英语,练琴的时候,总喜欢让我陪着,关上门,不让爸爸进来,我就问了:宝贝,你还记不记得,唐朝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的中心,为什么那么鼎盛吗?有一条可是非常重要的呀,她想了想说因为李世民重视人才,我就继续追问,还有呢?还有唐朝很开放、很包容、很自信……,我赶紧接着说,是的那个时候的唐朝很开放,成为了世界的中心,那么,你呢,是不是也开放一下呢,开着门,勇敢的接受爸爸的鼓励和批评,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呢?几次之后,她就不在意门是开着还是关着了。
女儿最喜欢的诗人不是李白,竟然是刘禹锡,为什么呢?因为女儿说刘禹锡就是越挫越勇、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呀。好了,那么机会来了,当她遇到困难,比如学游泳遇到困难,不想继续练琴的时候,我就问了,我们是不是应该像刘禹锡学习呢?女儿想了想说,好吧,我应该向我的偶像学习……
所以,通过历史故事,不仅长知识,长智慧,还能让她主动承担,不推卸责任。名人,伟人,他们不仅有智慧,有着良好的美德,用这些美德,智慧滋养孩子的心灵,不正是种上美好的种子,种上庄稼吗?
和孩子一起多接触,多学习,多沟通,不仅收获知识,智慧,教育,一举多得,还可以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有更多共同语言,建立共同的价值观,世界观。不仅获得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沟通,同时顺带培养牛娃。
最后一个故事,我想跟大家分享苏轼母亲的教育,以此与大家共勉。
苏轼刚十岁时,父亲苏洵就游学四方,苏轼的母亲在家中主持家务,教育子女。她对苏轼要求很严格,亲自教他读经史等书籍。不仅教苏轼识字,还特别注重对儿子的德育教育。
苏母教苏轼读《后汉书》时,读到了《范滂传》,范滂是汉代的一个官员,他严厉的惩治作恶的人和事,铁面无私,得罪了权贵,被权贵诬告,最后走上刑场的时候,跟母亲说,儿子不孝,我要追随父亲大人去了,不能再孝敬您,您不要难过不要悲伤。母亲这样回答:一个人既要留名千古,又要追求荣华富贵,怎么可能呢,你为了理想舍弃了生命,我应该为你感到高兴。苏母为范滂母子不畏暴,为了正义而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动,不禁放下书来,喟然叹息。年幼的苏轼也深深被感动,他问母亲:“如果我长大后,跟范滂一样,不惜舍身就义,母亲会允许吗?”苏母肃然答道:“如果你能学范滂的样,难道我就不能做到像范滂的母亲一样吗?”所以我们可以想象苏轼和苏辙从小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
母亲怎么教育,成就什么样的孩子。
所以,改掉孩子不好的习惯,不是除去杂草,而是给孩子心灵种上美好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