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玛丽琳是一位母亲,可小时候的她是好强到什么都不怕的女汉子。职场上几乎都是男性的天下时,玛丽琳已经励志长大成为一名医生并确实为此付出了扎扎实实、无所畏惧的努力。在十五个男生和唯一一个女生的教室里,她能从容的倾倒酸液,配出最精确的溶液。可身为家政课老师的母亲却希望她以后的中心是厨房、孩子、丈夫。
大学里风风火火的玛丽琳发誓要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所以他遇到了与众不同的后来成为他丈夫的詹姆斯·李(一位偷渡的美国的美籍华裔的儿子),而这却让她最终成为了母亲意愿的那种人,嫁给了母亲认为的优质哈佛男。
虽然没有成为医生,但骨子里的那份不服、不愿依然根深蒂固。在成为一儿一女的妈妈后,在成为丈夫的妻子后,在日复一日的厨房、孩子、丈夫中打转后,她突然收到了母亲死亡的消息。在收拾母亲的遗物时,感受到了母亲这么多年一个人的孤独。自己内心崩溃了,她发誓不要复制母亲的生活,她发誓要扔下家庭完成自己的梦想。于是,她无声无息的消失了,重拾课本去追梦。然而命运捉弄,坚持了九个礼拜的她尽然发现自己又怀孕了,命运又把她拉回了原点。
家终于又圆了,可玛丽琳的心很不服,很无奈。但她从另一个地方找到了实现自己愿望的地方。二女儿莉迪亚最像爸爸妈妈。回到家的玛丽琳看到五岁的莉迪亚颤颤巍巍的走过来亲妈妈,跟妈妈说她把妈妈最不喜欢的《贝蒂·克罗克烹饪书》扔进垃圾桶了。这一刻的玛丽琳似乎发现女儿很懂她。也是从这一刻起,她发誓不让女儿走自己的老路,她希望女儿有自己喜欢的事业、有自己的择偶理想,相信莉迪亚一定能实现自己未实现的成为医生的梦想。从此,玛丽琳抓住每一个时刻训练自己的女儿,从小到大买的每一份礼物几乎都是书,开始上学就让她跳级,高一的学生上着高二的物理课。从此,玛丽琳的眼里只有二女儿莉迪亚,她永远看不到大儿子的优秀,永远看不到三女儿也同样想要得到关注和爱。而莉迪亚把母亲的每一个要求都安安静静的接受了。因为她害怕母亲又突然消失,相信只要自己足够听话、努力,家就是完整的,妈妈就是在的。可是她每天都过得不是自己,每天都提心吊胆,每天都害怕又会突然失去妈妈。
与玛丽琳的与众不同所完全不同的是,詹姆斯·李却希望莉迪亚能有朋友,能融入集体,能参加派对,能有人约她,能和大家一样。因为詹姆斯·李自己太特别了,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他走到哪,都被人盯着看,似乎永远在别人的特别眼神中,也因为他的与众不同使他没有成为哈佛教授,只是一直日复一日的在一个普通大学里教着一门一成不变的课,所以他不带家人出去旅游,暑假一直故意加班。从小只能靠学习打发时间的他太希望融入周围环境又太害怕融入这样的环境。所以他希望莉迪亚能和大家在一起。他经常送给女儿的礼物是参加派对穿的连衣裙,甚至送了《如何让别人喜欢你》的书。莉迪亚为了让爸爸满意,她会故意在爸爸的关注中去给同学包电话粥,而事实她没给任何人打电话,只是拿着话筒、听着话筒里的忙音装给爸爸看。而爸爸每次看到女儿打电话或和同学去偶尔的看电影,他安心了。
莉迪亚终于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在哥哥汉斯要去上大学的前期,她选择了投湖自杀。因为她的最后一个唯一懂她的哥哥也走了,而她却要永远被桎梏在家里。她决定要做自己了,深夜,划着小船,在家门口的湖里自尽了。
玛丽琳和詹姆斯·李难以相信懂事的女儿会选择自杀,无法接受现实的夫妻散了,家破了。玛丽琳在莉迪亚的书架最底部看到了她的《贝蒂·克罗克烹饪书》,明白了当时5岁的莉迪亚并不是扔了这本书,只是将她藏起来了,用所有书的重量把它压住了。她慢慢开始理解莉迪亚了,也终于开始关注大儿子和三女儿了。带着伤痛的家庭成员最终又在一起了,生活继续着,莉迪亚似乎也没有死,永远在每一个家庭成员生活中。
三女儿生下来就没有得到过爸爸妈妈的关注,所以她从小就知道如何隐藏自己、如何不给家里添乱、如何察言观色。大儿子汉斯很优秀,但他受不了父母对他的忽视,只能也只能发奋学习,追求自己的航空梦,尽快读大学逃离这个死寂的家。最终成为了一名哈佛大学生。但失去妹妹莉迪亚是他一生的痛。
原生家庭影响有多大,一辈子都逃脱不了这种影响。希望我和弟弟不要成为我爸妈的唯一期望,希望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希望我的不理智尽量少影响我的孩子。希望我的孩子不是我生活的唯一,因为我也要自己的生活。希望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自愿的生活。
彼此的喜怒哀乐不要建立在仅仅彼此的喜怒哀乐上。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