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开始阅读至今只差不多二十余载吧!基本上什么类型的书籍都有看过,比如初中时代第一次接触的梁羽生的小说,世界名著《西游记》《悲惨世界》《傲慢与偏见》等,以及高中时代的读者、青年文摘、金古黄的武侠玄幻小说,这些我都有涉猎而且看得都比较杂,相对而言看书是我人生中为数不多的一种爱好。只不过于我来说我的看书只能称之为看还远达不到阅读的地步,在我的理解中,所谓阅读那是需要把书的内容看进去理解开并能吸收为自己的知识才能称之为阅读,所有看过后留不住印象的都只能称为看,所以我的人生前二十年都只是看书看过来而已!
直到最近随着阅读写作相关的文章愈加多,我开始了解到精读和泛读的区别。
先说泛读,通俗的讲就是看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一眼带过而已。很多时候我们看书关注点都只是剧情上的所谓爽快也就是故事性,而对于文章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要这样遣词造句,以及为何这样做会达到这种效果却从没认真的思索过,这样的泛读造成的后果往往就是读了后面忘了前面。
我读过的书不少但是至今能记得的可能就只剩下了书名!剧情、人物什么的大多都记不清了,所以说书并不是读的越多就越好,要看读完书后能在脑海里面留下点什么东西才是好的吧。
泛读对于学习写作而言并没有什么很大提升,毕竟任何文章看过就忘能有多大知识存留呢?看过就忘知识的累积就很少,不仔细思索就会缺少对那些写得好的文章的自我分析,就不会把那些文章的精华提取出来变成自己的东西 。
很多时候读书特别是读一本网文小说,往往读过不久就忘记这本书讲的是什么了,脑袋一片空白,特别是读的书越来越多时往往还会把后面书的内容印象串到前面一本书上,从而导致思维混乱。
那么要如何避免这些对我们提高写作不利的影响呢?这就涉及到了精读的范畴了。
如果需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书并不是读的越多越好,我们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放慢自己的脚步,当我们放慢自己的脚步后我们才能体会到阅读的真正乐趣,我们才会有时间分析思索那些平时快速阅读不会注意到的地方,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剧情,要达到什么效果,为什么要写这个人物,是不是必须的?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只有在我们放慢阅读的脚步时才能体会到,而这样的阅读才是精读。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精读,那些对我们有利的文笔好的,或者是使我们读起来感到愉悦的书才适合精读,否则如果一本书怎么都读不下去看着就会犯困的就没必要折磨自己了,即便强迫自己看也只会是受虐。
学习写作除了基本的精读外,当然还还需要写来配合了,从小我们就知道读写是不分家的,好的精读还需要动笔写来巩固。日常阅读中,在我们觉得写的精彩的重点地方我们可以动笔写个注释或者将这句话摘抄出来,这是加深印象的好方法。更进一步,后面我们还可以根据这些注释写一篇分析文章,而这些注释会是很好的写作素材。
只要日积月累的将精读进行下去,相信我们的写作技巧会不断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