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要走进学生的心里,就应该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进入作者内心世界的精神通道,让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感情或碰撞思想,真正的读到自己,读出问题,读成生命的体验。
读到自己,就是指通过阅读文本而情不自禁的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感情,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或是情感的共鸣。任何一部经典作品,不管是教材中的课文或是名著,不管时空距离我们有多么遥远,他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凝聚着人类某一方面共同的情感,或精神品质,它是属于全人类的,同时也属于每一个民族的,换句话说,面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读者,都可以从中捕捉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个思想感情的倾向,也许你身处在不同朝代里,也许你站在不同角色里,或是某个情感上。
读出问题,面对一部作品,可能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研读越深收获越大,疑问也相多,对我们根本无法读懂的著作,至少是提不出问题的,因此读出问题,表明作者读懂了,当然这个懂是相对的。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使语文课堂为学生思考的殿堂,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乐于钻研问题,在此基础上,既尊重老师,更崇尚真理,大胆质疑,科学探索,勇于创新。
读成生命的体验,对课文的质疑必然伴随着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把阅读引向更深的过程。老师不迷信教材,不迷信教参,不迷信小升初的权威,引用龙应台的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生命的体验,精神的独立,人生的尊严,是阅读效果与情景体验的达成。
其实,我们的阅读教学,不是关键词和关键句的课堂,而应是学生能够找到自己,找到问题,找到生命成长体验的引导教学。慢一些,深一些,静一些,让阅读走进学生心灵中,完善自己,影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