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Rubbish》是一篇非虚构性文本,给孩子们呈现了什么是垃圾,垃圾去了哪里,我们为什么要如此关注垃圾,我们怎么处理垃圾四个方面的信息。
在导入部分,李老师首先设置了一个活动Watch and think。通过观看一段关于垃圾的视频来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李老师在学生看完视频后,呈现了两个问题What are we going to talk about today? How do you feel after watching it?这两个问题设置的很好。第一个问题,直接揭示了绘本的主题,一点都不拖泥带水。第二个问题,在情感上让学生做了充分的激活。接着李老师设置了第二个活动Think and say。通过问题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rubbish?来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同时,也通过这个问题,呈现了绘本的四个研究方向,并以四个特殊疑问词的形式呈现:What, Where, Why, How。如此设计,从导入到阅读,过渡十分自然。学生的参与热情被激发了,学生的知识背景被激活了。
读中活动,老师带领学生完成了关键词What部分的阅读,即什么是垃圾。李老师给学生呈现了两个问题:What is this part about? What impressed you most?来引导孩子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要求学生大声齐读,我觉得这样的方式是不妥的。大声读可以,但齐读就存在问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存在差异,对于部分语言能力较弱的学生,这样的齐读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没有读。在学生完成阅读后,李老师对学生的理解进行了评价,同时李老师用自身的体重和全部学生的体重来体现一年间个人产生的垃圾量,很直观,也让孩子们很震撼。从情感的角度,教育孩子们要尽量少制造垃圾。此时,老师提出问题:Do you think we must do something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now?很是适宜。接着,李老师采用阅读圈的策略让学生分组阅读不同的内容并以完成海报的方式呈现。此处,唯一的不足是老师没有把任务的具体操作讲述明白。在学生以组为单位依次分享的过程中,我发现第一部分的分享中,李老师先问了学生三个问题:How long will the food take to rot? How about tin cans? How about plastic bottles? 第一部分内容还没有分享,问学生这些问题,就存在问题了。应该是学生先分享,然后问其他组孩子是否掌握了信息。后两部分的处理就比较好。但这一步骤中,有两个问题不得不提一下。第一是学生的反馈面小了。一个部分学生汇报后,叫几个学生来反馈,过小的反馈面难以体现大多数学生的理解。采用关键词挖空的方式处理,或者呈现挖空的文本,让他组学生复述,应该是比较好的方式。第二是教师的评价过于单一。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其他学生评价都是可用的。同时,从反馈的语言评价,用海报的制作评价等等。
在完成阅读后,李老师设置了一个活动Rethink and say来让学生谈一谈在学习后对垃圾的认识。这个设计前后呼应,从学前到学后对垃圾的不同的认识,可以体现学生对绘本的理解。那么,此处我又不得不提点意见。非虚构类文本以掌握绘本信息为主,那语言知识呢?那些陌生的词汇就这样过去了吗?我觉得这是不恰当的。不管是故事类文本还是科普类文本,对于核心词汇和关键句型,还是需要一定的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