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怅乔木荒凉,都是残照。满眼望去,尽是看不到边的黄沙,这⾥⼈迹罕⾄,甚⾄没有⼀点绿⾊⽣机。大西北昔日的荒凉景象连生存都是很难的,可见搞科学研究时也是非常困难,然而“五九六”的战士们凭着爱国心和革命的豪情壮志,硬是把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古战场建设成中国第一个核武器基地。
1958年,邓稼先参加国家核武器研究,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艰巨的任务使他感到巨大的压力,由于条件艰苦,同志们使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计算,常常是工作到天亮。作为理论部负责人,邓稼先跟班指导年轻人运算。每当过度疲劳,思维中断时,他都着急地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
邓稼先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任务中去,他带着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为了当好原子弹设计先行工作的“龙头”,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
杨振宁来华探亲返程之前,故意问还不暴露工作性质的邓稼先说:“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请示了周恩来后,写信告诉他:“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看后激动得流出了泪水。
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悄悄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于敏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他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
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后,他当即给北京的邓稼先打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电话。为了保密,于敏使用的是只有他们才能听懂的隐语:暗指氢弹理论研究有了突破。“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邓稼先听出是好消息:“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但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科学不分国籍,可科学家们却有自己的国籍。许多中国科学家都曾在国外留学,但最终他们还是回到了故土。因为他们的根在中国,情系中国,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始终保持着一颗追求真理,坚持不懈,永不言弃,他们为祖国科学事业鞠躬尽瘁,死⽽后已的崇⾼品德,折服⼈⼼、感动中国。他们⽤崇⾼的品德,坚守爱国初⼼,科技兴国。
每当想起这些为振兴中华而呕心沥血的科学家们,我感慨万千,敬佩感油然而生,好儿女当以他们为榜样,刻苦学习,成为像他们一样贡献卓越的爱国者,这才是对他们的致敬,以前辈为学习楷模,真心诚意,端正德行,努力成为德才兼备之人。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想要民族强,少年必须先强,少年们,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弘扬新时代科学精神,以实事求是、坚持不懈、以小见大、追根溯源的精神,走进科学,研究科学,成为一个德才兼备、不忘初心的新时代领路人 ,弘扬科学精神,不负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