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个思维方式,可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似乎没办法把“换位思考”运用自如!
当两个人发生争吵时,双方尝试着从对方的角度考虑过问题没?我相信是没有的,如果有,这个争吵是不存在的!而且我们都相信在两人争吵时事情往往只有两面性,但我们都忽略了有“第三方故事”的一面!而第三方
却恰恰是最为公正的观察者(我们假设这个第三方是一个全程观察两个人吵架的陌生者)。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可以用第三方视角或者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帮助!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扮演者指责者!比如说我能迫切的希望解决一个问题,打给了自己的朋友,而朋友并没有接电话,我们下意识的反应是什么呢?如果我们从对方角度去考虑,并心存善意的话我们的反应又会是什么呢?(这里不说答案,就给大家自己考虑)以上的举例以都是试图克服心理学家所说的“基本归因错误”这个概念指的是,你常常犯错,将别人的行为归因于他们的内在或根本动机,而不是外部因素。每当你认为某人对人刻薄是因为本性如此,而没想过他可能今天过得糟透了的时候,就是犯了基本归因错误。
当然,你往往会以相反的方式看待自己的做法。这被称为“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 bias)。
再比如说我们缓慢的开车行驶在道路上,突然后面有个车疯狂的按喇叭,催促着你快速前行!这时候我们又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
反其道而行之,因为工作原因,你急需开车赶往开会地点,而前面有个车缓慢的前行,在这个时候我们又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
又例如我们看到有人闯红灯,我们会这样的人做出什么样的评判呢?而当我们自己闯红灯我们又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心理建设呢?
是不是发现非常有趣?同样的场景仅仅是主角身份的调换(观察者和实施者)心境马上就产生了变化,而这恰恰验证了心理学中提到的“自利性偏差”:当你是事件主角的时候,常常会从对自己有利的角度解释你的做法,而当你是旁观者的时候,则往往会指责对方的内在本质。
人们常常把人们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略人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
那么我们如何去避免这些现象的出现,真正的做到“换位思考”呢?
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在其著作《正义论》中提出一个概念。所有人在决定社会的基本规则和制度时,都处于一种“无知”的状态。仿佛有一层幕布让我们看不见自己是谁,也就是处于“原初状态”。
无悲无喜,没钱没地位,没着急的事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没有的状态,都不清楚的状态,如果处于这样的状态的话,上述所说的种种现象还会存在吗?